- 讲 座 -
『海派文化』
近代城市文化转型及其当代意蕴
讲座时间:3月4日 14:00
讲座地点:0米层多功能厅
主讲人:徐锦江
海派文化是一种发端于上海的现代性城市文化类型,是中国近现代社会城市化、工业化、现代化转型中的产物。海派文化以近代上海开埠以后的城市发展为时代背景,在江南文化深厚积淀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和融合各种新的文化滋养而形成。海派文化主要是自下而上,通过衣食住行、日常肌理、生活方式自然而然广为传播的,进入上层建筑后成为戏曲、绘画、文学等流派,乃至于演变成一种文化现象和文化思潮,并固化和被“追认”为一种文化风格和作派,直至当下成为一种正向追求的现代性文化精神。
中华艺术宫(上海美术馆)策划推出的“何谓海派”艺术系列大展,以“海派”为主线,集中呈现的绘画作品、史料研究重现了海派画家的社会身份、风格传承、传播影响以及上海当时的艺术生态等,从“海派绘画”研究展回答“什么是海派”这一问,也正是这种“海纳百川,兼容并蓄”城市精神中造就了海派文化。
(上)历史的星空——二十世纪前期海派绘画研究展
(下)艺术百年·光风霁月——上海近现代美术作品展
何
谓
海
派
3月4日下午,我们特邀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徐锦江研究员与大家一起聊聊上海文化研究中的“海派文化”这个热门话题。
讲座将围绕“上海故事中的海派文化特质”、“上海的近现代城市发展历史”、“海派文化的源流和当代意蕴”三个方面展开。
带着问题听讲座
“海派文化”全读懂
海派文化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分别定义是什么?
海派文化的传播路径是什么?
海派文化和新时代海派文化的联系和区别是什么?
各自的创生环境又是什么?
主讲人介绍
徐锦江,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文化》杂志社社长,研究员。曾任《申江服务导报》主编、解放日报社副总编辑、上海社科院文学研究所所长。
研究方向:城市文化、大众传播。双主编《艺术大家个人词典系列》,并撰写《陆俨少词典》,曾参与“上海历史文脉”“中华创世神话”等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报道,领衔“时代风采”“日出东方”等大型美术创作工程文案创作。出版和发表有《愚园路》《流言研究》等学术著作和论文。主持《上海提升城市软实力的国际经验借鉴与实现路径研究》《可持续发展世界城市背景下,‘十四五’时期成都增强城市软实力的战略研究》等各级各类课题多项。
供稿:张娜 | 责任编辑:张昊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