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通上海,从马路开始
嘉宾
陈子善 徐锦江 黄向辉
主持人
刘凝
时间
10月29日 13:00—15:00
地点
建投书局·上海浦江店4楼传记图书馆
(上海市虹口区公平路18号8栋嘉昱大厦一层)
报名方式
扫码填写报名表
南
昌
路
上
读通上海,从马路开始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
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
上海的马路,是上海滩的传奇之路、是市民社会的样本之路,是折射城市变迁的阅读之路,是见证近现代中国历史的风云之路。无论是大历史还是小故事,在这些马路上都有迹可循,这些路就是打开上海这座城市的一串密钥。
在上海诸多马路中,南昌路有着怎样的不同,又曾经发生过哪些故事?
著名作家陈子善、“上海马路丛书”总主编徐锦江、作者黄向辉,和你一起从南昌路出发,探寻上海历史,读出烟火上海味道。
【嘉宾介绍】
陈子善
现代文学文献研究家,上海文学研究家。
徐锦江
上海社科院城市文化创新研究院院长,“上海马路丛书”总主编。
黄向辉
《南昌路上》作者,上海作家协会会员。
主持人
刘凝
上海广播电视台融媒体中心主持人,曾主持《风流人物》《往事》《今晚我们读书》等节目。
《南昌路上》
黄向辉 著
上海远东出版社
南昌路,一座不设围栏的博物馆;南昌路,一条没有尽头的时光隧道。围绕南昌路,有许多历史发生,有许多人物来去,光阴凝固为两旁的建筑,随梧桐绿了又黄,飘散成浓厚的海派文化氛围。阅读上海,不能不读南昌路。黄向辉老师用女性独有的敏感,抓住南昌路的海派气质,述说南昌路曾经的风云和飞扬,如今的静谧和繁华,南昌路上的历史、人物、建筑和街铺都化成一个个文字,汇成一篇篇美文,跃入眼前,又沉入心田。
《南昌路上》宣传视频
为什么要写南昌路?
—— 作者序 ——
为什么要写南昌路?
从落笔至今,我并非勇士般的意气风发斗志昂扬,每每脆弱来袭,信心常被自我怀疑搅扰得像一团乱麻。兜兜转转安静下来,确实因为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关注更多的是过程,至于结果则顺其自然,从而相信自己所做的也许算得上某种程度的与众不同,其实就是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如同碰到久违的朋友,你性格中不常示人的特殊的某一面就会被牵引出来,南昌路就像这么一位老朋友,和它在一起,你可以做出许多疯疯癫癫的傻事,而且轻而易举就将血脉中蛰伏的才情激发出来。
南昌路散发的人文气韵,那些精彩的,有趣的灵魂,堪比高山流水。对于我,无需在文字的诗意与张力方面做过多的推敲,只想为南昌路找寻一个历史的正解,找寻联通100年时光的那条心灵暗道,从当下直通过往,不,从过往直通当下。
弹指一百年。
南昌路,处处大音希声,却从逼仄的石库门里激荡出振聋发聩的《新青年》。
南昌路,处处大象无形,却散淡从容地让游荡于欧洲上空的那个“幽灵”落地生根发展壮大。
南昌路,处处大爱无疆,从这里漫漶出来的精神,是新思想的资源,是爱的乳汁,源源不绝。
南昌路,处处大美无言,一抹亮红,映照着白山黑水,天涯海角,映照着蓬莱东瀛,天山南北。
南昌路,原本就是一条曲折而又隐秘的小河,这条小河曾经穿过无数鲜活的女性的身体,裹挟她们的忍耐,见证她们的爱情,洗涤她们的苦痛,磨砺她们的坚持。可惜,我只能用五个篇幅书写她们不平凡的人生,不过,能与她们隔空对话,别有一番滋味,心有戚戚焉。
法国租界曾经下辖的诸多街道,多次翻新翻建,却一次次刻意地修旧如旧,风貌依旧。南昌路,需要的是独到的目光,而非有限的所见。从梧桐枝桠飘落下来的淡淡追忆,从盏盏街灯播撒出来的暖暖光影,还有过眼皆风景的一窗一墙一栏杆,在我看来,每一个细微之处都折射出隽永的人文之光。整条南昌路都氤氲在人文之光里,既是西方的也是东方的,既是历史的也是眼前的,在黑暗中创造光明,在荒谬中创造意义,在寒冷中创造火焰。因而,“审美”篇章中,那些才华横溢,意念执着的人,那些决意要按自己的方式生活到底的另类,每当书写他们的时候,我都以最大的爱最大的热情表现他们的独立与决绝,为他们或喜或悲的命运,为他们卓尔不群的灵魂潸然泪下。
在最后的“街铺”章节,我不想充当导游的角色,粗浅地为读者贩卖一个个“网红店”。但一街一铺背后的故事,关乎人的命运与传奇,才会动人心弦,才会熠熠生辉。我推崇那些拥有生活美学的创业者,他们半梦半醒间经营着一家小店,一辈子做好一件小事情,一辈子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不管未来有多么迷茫。南昌路造就了他们,他们也为南昌路增添了光彩。
资料:上海远东出版社
编辑:沈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