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企改革看山东|从me too到me only,来看万华的人才经

作者:大众日报记者 付玉婷

2022年全球上市公司2000强排名中,万华化学集团(下简称“万华”)列392名,是山东首位;2022《财富》中国500强排名中,万华列第95位,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分列第11、38位……这样一家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化工企业,会有怎样的“人才经”?8月9日召开的山东省产业人才创新发展推进大会上,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增太对此进行了分享:“在万华的战略中,人才占据重要位置,我们的人才管理目标就是打造中国化工行业的人才高地。”

据了解,万华现有国内外人才数量超过两万人,本硕博8500多人,专职研发人员3800多人,集聚了一批国内外知名专家。“万华有个以有激情、有思想、有胸怀、有韧劲、有担当、有业绩这‘六有’为关键词的人才画像。”廖增太提到,身处化学行业,在不少人仍“谈化色变”、有些企业甚至把名称里的“化学”两个字去掉的情况下,万华首先是以对于“化学让生活更美好”这份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去感召人才,实现以真情聚集人才。

各级管理者都是人才管理的第一负责人,主要管理者每年去高校演讲,宣传万华的远大抱负、优良文化、干事创业的环境。“对于骨干人才,我们有的是‘三顾茅庐’、有的是‘五年不懈努力’,很多专家来之前,从来没想过会去一个三线城市工作,但最后都被真情打动。”听廖增太讲,每年,万华仅在烟台就会举行两次校企联谊会,组织大规模的各类实习生活动,给予高校老师和学生充分了解公司的机会:“只有了解万华,才有可能喜欢万华并最终选择万华。”而对这些优秀的毕业生,万华也为他们提供有竞争力的薪资:博士生45万,硕士生27万,本科生18万,大专生14万。

人才施展抱负,得有良好舞台:历经五次改革,万华在山东率先完成现代企业制度建设,给予人才一个法人治理规范化、管理层级扁平化、部门设置极简化、机关人员精干化、管理流程高效化的管理科学的舞台。“员工总数每增加25个人,机关才能增加一个人。”廖增太说,万华目前最重要的一个是破自负,再就是破除大企业病。为防止机构臃肿、效率低下等大企业病,2014年,万华中央研究院下属的40余个研究室全部取消,根据需要成立没有行政级别的课题组,课题组可以随时成立和解散,组长随课题可上可下,人员组合动态管理,从而让研究人员能把所有精力放在研发上。为留住优秀的技术和管理人才,按照“财散人聚”的思想,万花进行员工持股改革,得到员工广泛认可,团队凝聚力大大提升。

“除了用思想引领、人文关怀,还有就是用人和分钱。这当中的核心是公正,而公正的核心是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听廖增太讲,在万华,人才晋升有科学严格的标准和程序的,进行包括英语考试在内的360度测评,每年进行业绩考评,优秀的5%,良好的25%,合格的63%,较差的5%,淘汰2%。严格干部定员:国内员工1.8万人,在岗干部1002人,18名员工一名干部,其中80后占到72%,85后占到50%,90后占到9%。

万华设计薪酬体系遵循三个原则。市场竞争力原则:参照全国化工制造类企业,研发序列按照一线城市的高水平,生产序列按照二线城市的高水平,综管序列按照二线城市中高水平。内部公平性原则:建立以岗位价值为前提的职级薪酬体系,同时考虑个人能力、经验、绩效,共同确定薪酬。强化激励原则:员工的奖金与公司、部门和个人的绩效相联系,培养员工的大局观和奋斗意识。此外,万华一直采取重奖创新成果的方式调动科技人员积极性,自主开发的新产品成果转化盈利后连续五年按照净利润15%提成,而高管是不参与奖金分配的。“万华一直以来有很强的优化、迭代能力,这也跟效益分享奖励有关。”廖增太介绍,对于现有工业化装置进行工艺改进,一年内产生的效益按20%—30%提成,这使得每个员工都会想法设法、挖空心思地考虑如何提效率、降成本,而一旦实现,就能得到奖励。

2009年、2011年、2013年、2015年、2017年,万华集团连续五届获得“怡安·翰威特中国最佳雇主奖”,怡安翰威特的最佳雇主评选以内部大数据调研为基础,在业界极具影响力,而五届也是一个企业能获此奖项的最高次数。“多年来,万华的技术创新从‘me too’到‘me better’,再到‘me only’,开发出一大批世界领先和世界一流的技术,助力国家许多关键材料自主可控。”廖增太说,万华的目标是2025年进入全球化工十强,成为全球化工行业领军企业,并保持盈利能力在全球化工五十强里排名前三,“对此万华很有信心,几十年来所培育了这一大批有理想、有激情、有担当的一流人才正是实现宏远目标的保证。”(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付玉婷 报道)

责任编辑: 刘芝杰 签审: 刘芝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