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300多人在等一个蛋糕!“这或许是他最后一次生日…”

作者:上海市总工会

一个特殊的凌晨,

一场凝聚了300多份爱的接力,

一个来之不易的生日蛋糕…

让许多人感受到爱和温暖。

4月2日,可能是张玮(化名)最后一个生日了。

今年五十多岁的张玮患有闭锁综合征,全身瘫痪,意识清醒,全靠眼睛与外界交流。

“到了生日给你买生日蛋糕吃。”照顾张玮的日子里,妻子由理(化名)常常这样哄他。4月2日,张玮的农历生日到了。几个月前,医生曾给由理“下最后的死命令”,90%的病人活不过6个月。这个生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上海此时已实施全域静态管理,蛋糕店关闭,快递运力紧张,由理既不会做蛋糕,家里也没有材料。

这场许诺似乎要扑空了。

“那天他一直盯闹钟看时间,我一开始没特意提蛋糕。到了晚上10点多,他还在看,我问他什么事,他就开始哭,我说你是不是在等蛋糕,他眨眼睛表示同意,哭得不可收拾。”

没有吃到蛋糕的张玮一直在哭。“少年心性,”由理这样描述丈夫的性格,“生病以后更是小孩子脾气”。

没办法,由理只能求助于小区微信群,看谁家有没有吃剩的蛋糕可以匀点。

300多人接力的生日会

看到由理的消息时,杨杨刚刷完团购群聊准备去洗澡。

“一开始还以为是恶作剧。大姐说她老公因为没有吃到蛋糕哭了,我们还很奇怪。”

“他不能说话不能吃饭,肢体不能动好久了;只有眼睛能动,但脑子很清醒,我一个人24小时照顾他;他的病很重,90%的活不过6个月……”

由理的解释让群里的氛围顿时有点沉重。

“我家没有淡奶油,不然我给你做一个”,热爱烘焙的杨杨心直口快地说。

杨杨这么一说,微信群立马活跃了起来。

“我家有淡奶油,还没过期”“淡奶油还需要吗,我家还有”“我也还有一盒”;

杨杨忙不过来,有居民说,“淡奶油打发好了我再放到楼下”;

居民们都出不去,志愿者说:“我可以穿志愿者马甲取材料”。

更多的居民参与进来了。

“蛋够吗?我家有蛋”

“我家还有草莓要吗?”

“还缺什么材料吗?”

“我还有糖霜”

“牛奶需要吗”

“我有小蜡烛”

“我写了生日快乐卡片,可以贴到蛋糕盒上吗”

“给你们送了个小礼物,有空下来拿一下”。

到了12点,生日祝福在微信群里刷了起来。

“祝你老公生日快乐,两夫妻快快乐乐,心想事成。”

“生日快乐吉祥安康。”

“生日快乐。疫情会过去的,大家也都会好起来的。”

熬夜等待蛋糕出炉

越来越多的潜水党冒泡送生日祝福。有人特制了“祝350弄××号×××室(张玮)生日快乐”“感谢350弄××号×××室(杨杨)和志愿者”表情包;有人送上诗作“从今把定春风笑,且作人间长寿仙”。

300多人送上祝福、围观由理帮丈夫拆生日礼物后,大家熬着夜,等待蛋糕出炉。

0点47分,群里发来了蛋糕的照片。

杨杨说,做了那么多次蛋糕,这是最有意义也最难忘的一次。她呼唤了老公打下手,装点上邻居送的草莓和家里余存的小饼干,撒上糖霜、放进包装盒、系好缎带,再贴上邻居亲手写的“生日快乐”,在300多人一个多小时的等待下,蛋糕出炉了。

邻居们的祝福,由理全程口述直播给了张玮,蛋糕还没拿到手,夫妻两人已经满含热泪。

近1点,由理拿到蛋糕,关灯点蜡烛,唱生日歌,等丈夫许完愿后,替他吹灭了蜡烛。

第二天早上,不少前一晚早睡没赶上“生日盛会”的群友爬楼补完了聊天记录,有人让朋友拉自己进群为了补上一句生日快乐,甚至有人写了首诗纪念那个夜晚,群友们封杨杨为“甜心女神”,还撺掇着她儿子写一篇“我的好妈妈”。

疫情以来,

很多人都曾被负面情绪笼罩过,

但总会有光和温暖,

指引我们走过去。

来源:新闻晨报

本期编辑:孔孝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