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首『乐曲』,唤醒疲惫的清晨,
与夜归人道一声晚安;
一张『唱片』,触碰内心深处,
融化不安与焦虑。
随着录音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能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取珍贵录音。居家的时候,让我们放慢节奏,跟随乐评人李严欢的笔触感悟一张张『古典音乐专辑』。
8月12日-14日, mini音乐节策划以“巴赫计划”为主题,邀请享誉全球的小提琴家宁峰与青年指挥家金郁矿领衔的新古典室内乐团合作,带来的两场巴赫《小提琴协奏曲》音乐会及一场巴赫《为独奏小提琴而作的奏鸣曲与组曲》音乐会。
本期『荐碟』,延续上一期主题,让我们继续聚焦巴赫《无伴奏小提琴奏鸣曲与组曲》(以下简称“小无”),在过去一百年间诸多大师留下的经典演奏中,重温弦乐艺术史上一座巍然屹立的里程碑。
相映成趣的两个版本
约瑟夫·西盖蒂(Joseph Szigeti)
亨里克·谢林(Henryk Szeryng)
如果说活跃于20世纪初的一批小提琴家对于巴赫“小无”的认知与演奏受到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习惯于凸显个人的风格与趣味,那么随着新古典主义表演美学的兴起,一种强调对原作的忠实,让理智和情感得以高度平衡的演奏风尚渐渐成为主流。
约瑟夫·西盖蒂
亨里克·谢林
约瑟夫·西盖蒂与亨里克·谢林无疑是这一思想的最佳代表,然他们毕竟属于两代人,其演奏本身又存在较大区别,可谓相映成趣。
扫描图片二维码,一键收藏完整专辑
面对巴赫的经典之作,西盖蒂可称是一位充满进取精神的诠释者。他一贯主张在演奏中探求作品本质的意图与内涵,却也并不因此而遮掩起自己的个性。他的演奏,将作品中的时代精神、风格菁华与个人的气质和智慧完美融合。在此,有细腻的色调层次,亦有个性化的细节。
就像在《g小调第一奏鸣曲》的“柔板”中,他演奏的旋律好似在叙述,句、逗分明。当演奏那些抒情性较强的乐章时,他还会适当运用一些为“学究”们所不屑的滑音,以此丰富乐句的表情。可见对他而言,一切“忠实”最终仍需服务于音乐内容的表现。如此既严谨又富有生命力的诠释,显然建立在多年来他对这些作品理性推敲的基础之上。
较之西盖蒂,谢林对于乐谱的忠实更可谓一丝不苟。在他看来,演奏巴赫的“小无”是在“追求和体现一种古典的心灵美感”。这样的观点,也让他在上世纪60年代录制的两套“小无”全集均流露出一种自然端庄、质朴无华的古韵。此外,在演奏过程中谢林极少运用揉弦,有时干脆完全弃之,这自然也是他“复古”的倾向和趣味所至。
他演奏的《a小调第二奏鸣曲》中的“赋格”,极富节奏活力,透过对主题每次进入时第一个音的强调,凸显音乐中的舞蹈本质。如此正本清源的客观演绎,既从具体的演奏方式上为年轻的学习者带去很大启迪,也不断提醒他们以宏大的构思去处理其中的每一部作品。
*节选自《上海音乐厅·音乐之友》2018夏季刊
文中配图均来源于网络
更多 / 荐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