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浦江边有个“立体城”——探访徐汇滨江西岸传媒港(二) | 上海民防工程为民服务纪实

写在

前面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国民经济的发展,我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各种矛盾日渐显露,其中最主要的矛盾是人口的不断增加与自然资源的相对减少,这也势必造成城市地表用地的短缺,而开拓新的城市空间则成为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作为隐形的财富,地下空间的合理开发与使用是解决城市土地紧缺的有效途径,也是城市集约化发展的需求。在这方面,徐汇滨江传媒港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示范。

徐汇滨江传媒港知多少

上海文化产业新地标——西岸传媒港坐落于上海市徐汇滨江核心地带,地上建筑以“九宫格”样式排列。这里将成为以影视制作、数字科技、文化娱乐、休闲消费为特色的上海国际文化、传媒、科技新中心,不久的将来,央视华东总部、腾讯华东总部、游族网络等文化传媒“巨头”将在这“安家”。

你知道吗,在这“九宫格”地平线之下,还有一座庞大的“地下城”。传媒港总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其中地下面积就达到44万平方米。这里不仅拥有全联通的B1层地下商业综合体、5200个车位,还有实现 “人车分流、车位共享、车车分流”的地下环通道,集商业、交通、休闲于一体。在这里,公共资源实现规模化设置与共享,土地资源也得以高效利用,地平线之下的空间迎来了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双赢局面。

集约整合打造划时代地下交通体系

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规划设计不再仅限于地面层次的开发,而转向了地下空间立体化开发,更加强调空间的集约化整合。

传媒港拥有5200个地下停车位,作为上海市乃至全国最大的地下整体停车库,有助于分离过境交通、避免地面道路拥堵,形成便捷到发、交通均衡的道路交通体系。设计者在传媒港的地下二层修建了一个车行公共环形通道。

“环道与市政道路直接连接,进入传媒港区域内的车辆可以统一从街区外围经环道快速驶入各个地块下的停车场,有效缓解附近区域部分节点路段的交通压力。”西岸集团项目工作人员介绍,“环道是按照市政道路标准修建的。换句话说,如果在通道内违反了交通规则,司机将会受到交通处罚。”

为使车辆更为高效地驶入传媒港地下二层、地下三层停车场,环道被设计成逆时针单向双车道,各停车场采用右转右出的通行方式与环路相连通,避免因方向感丧失而带来的通行混乱。此外,环道限速20千米/小时,投入使用后,将通过运营管理及与交警部门合作的形式,促成环道的规范使用及安全管理工作。

传媒港地下有四通八达的车行公共环形通道,而在地面上仅设置三个直接连通环道的匝道出入口。“这样做是为了减少各个地下停车库在地面的出入口数量。”李钢说,“出于 ‘公共快速出入口匝道+地下快速环路’的设计理念,对停车库出入口统筹布置,能最大化减少路段开口对道路交通的干扰。”

繁忙的地下交通体系以及集约整合的地面匝道口,不仅优化了地面交通环境,也营造了安全、舒适的怡人街区环境。

上期回顾/黄浦江边有座立体城(一)

下期预告/黄浦江边有座立体城(三)

来源:宣教中心 《生命与灾害》

编辑:宇路

投稿:shmfrmt@163.com

(注:稿件标题+作者姓名+图文或视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