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欢迎的人,童年都吃过这种苦

作者:曾奇峰心理主笔团

作者:南小希

来源:曾奇峰心理工作室

ID:zqfxlgzs

为什么我总是不被喜欢?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觉得自己是不被他人喜欢的:

很难融入他人,总感觉自己形单影只、不受欢迎;

是人间 “小透明” ,在人群中总是最不起眼、最容易被忽略的那个;

过于在意他人看法,很小心、努力地维护关系,可总是换不回对方相同的对待;

没有被他人坚定地选择过,从没有过深入的友谊和难忘的爱情;

……

“我为什么很难被人喜欢?”也许,这是藏在很多人心底的遗憾和谜题。

我的周围也有一些这样的人。

有个朋友A对我说,她从来没有体验过被异性喜欢的感觉。她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人生缺憾。

我曾经有个来访者B,她是一个外表很开朗、很主动的人。可奇怪的是,人们一旦与她相熟,就会开始渐渐疏远她。

在多年前,曾经遇到一位部门领导C,他团队下面的人几乎无不讨厌他,导致大量人员离职,最后他自己也被公司开除了。

他们表面上有一个共同点:难以被人喜欢 。

可是,再深入走近后,还会发现潜藏在他们生命深处的另一个共同点:他们在童年就没有被养育者喜欢过。

也许,你正在教别人不喜欢你

朋友A说,她从来没有过被一个人放在心上的感觉,也没有和任何异性建立过深度的连接。

她非常讨厌一段段关系将死不死的样子,而她遇到的男人,无疑都是对她不上心的。

她会遇到冷暴力的男人、用没有温度的短信维持表面关系的男人。

她遇到的关系很容易死亡,也难以维持下去。

像玻璃一碰就碎,像窗户纸一捅就破,也如同枯枝上挂着的败叶随风飘散,那些人一转身就变得冰冷。

可是,与她深入沟通过才发现,她在与异性互动过程中,一旦相互靠近,她就会无意识做一些让别人不喜欢她、慢慢远离她的事。

而来访者B是一与人相熟就被人疏远的人。

她曾说道,在一个团体沙龙里,她在很多陌生人面前袒露了自己心底最深处的童年悲伤,哭得泣不成声,停不下来。

可是,大家面对这样的情景却没有表现出 “同情” ,反而都三三两两起身离开了。

她很失望:人心怎么这么残酷,难道不能有点同情心吗?

可是,在咨询室听到这件事后,咨询师也产生了互补性反移情:开始懂得了与她相处和互动的那些人的感受。

因为:她会在人群中做出不恰当的深度自我暴露。

她很难分清什么样的关系才是安全的、什么样的关系可以在其中袒露和具体交流到哪里。

同时,她的边界意识模糊,将他人都当成了应该照顾自己的人。

而部门领导C早年有很多被抛弃的创伤性体验,才会将下属的离开看成一次次抛弃他的经历。

而他自己待人刻薄,很少给人发展空间,是因为他太害怕自己的付出仍然会换来别人的离开。

可是,同时他也在用事实不断验证自己果然是会不断被人抛弃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对待一个人的方式、对一个人产生的情感和态度,某种程度上其实是被这个人 “教会” 的。

因为,你曾被不喜欢过

而那些没有被喜欢过的人,其实是很容易在他们身上嗅到一些早年就散发出的气味的。

“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TA的内在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

朋友A与异性的关系,就是她和她父亲关系模式的再现。

在她的记忆中,父亲是捕捉不到、没有真实形像的,像一团冰冷的空气。

她很努力去搜寻关于父亲在童年给自己留下过的点滴温暖,但是没有任何记忆。

成年后,她与父亲也基本不联系。

有时候父亲打电话来,每次只是非常简短而重复的几句话:“饭吃饱了吗?要买点菜吃……”

然后匆匆挂掉,好像多说一句,单薄的情感就会支撑不住,垮塌下来。

他们并没有实质的情感连接。父亲也从不关心女儿在生活中真正在经历什么痛苦和困难。

她说:他是一个没有任何父亲的功能、自身也严重缺少安全感的人。

他要维系和确认的,是这个女儿没有与他断绝关系、没有从他生命里消失,仅仅这样就够了,但他给不了她爱和温暖。

浅薄、不被真正在意的、表层的关系,这些是她在异性身上感受到的,也是她和她父亲关系的再现。

成年后,她无意识把所有遇到的异性都变成了父亲的样子,他们都不知不觉会像他的父亲那般对待她。

像朋友A那样,其实很多人都在现实的关系中不停地复制童年的关系模板:

比如为了追求喜欢的女生、跑到女生宿舍为对方洗衣服的男生,用讨好他人的方式建立关系。

可是这种讨好往往被人嫌弃,甚至侵蚀了恰当的心理距离、对他人造成了入侵。

比如缺少情绪价值和正能量的人,对朋友掏心掏肺、倾尽一切,别人却依然转身离去。

比如很 “作” 的女朋友,不停验证关系是否可靠,不断考验关系边界到底在哪里,直到把一个个男朋友全部 “作” 跑。

比如情感淡漠、内心自恋、把他人当成性工具的男人,在伤害过很多人之后,在孤寂的深夜由衷地感受到空虚和来自世界的恶意。

还比如明明内心很孤独的人,就是难以敞开心扉,而且容易用攻击的方式表达需要。

所以,早年缺少关爱的人,可能会把成年后的自己变成 “兴奋型客体” ,会缺少边界地不断向别人付出和讨好,潜意识里其实是在弥补自己童年缺少的爱。

童年没有被喜欢过的人,也有可能会把自己变成 “挫折型客体” ,不断让别人受挫、让别人不好过,以重复自己不被喜欢和被抛弃的体验。

是啊,没有被他人好好放在心上过的人,一时半会儿又如何懂得在与人相处的时候,让对方来好好爱自己呢?

于是,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那种被他人接纳、认可和喜欢的感受,却在不断受挫,于是渐渐对关系失望,产生了很多负面信念:

我是一个糟糕的人;

我不相信亲密关系,所以我会选择孤独终老;

所有人都是不可靠的,我唯一能依靠的就只有自己;

……

于是,很多人与外部的连接发生了断裂,用防御性的姿态切断与外部世界的联系,把这个世界变成了一个没有爱、温暖和互动的荒原。

也有人执着地表达着对他人的需要、留恋着残存的温度,却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重复受伤的体验。

“有很多人删除了我的微信” ,来访者B黯然地说:“但我对于这些曾经出现过的人,哪怕他们删了我,我仍然不舍得将他们的痕迹删除。”

这是让我极伤感的表达。撤退和不具适应性的人际尝试,将人封锁在了一个爬不出的深渊里。

现在请你开始喜欢自己

可是,又会有什么深渊是真正难以逾越的呢?

如果要走出这个深渊,那么,在没有人喜欢自己的时候,开始喜欢自己吧。

喜欢自己,是先不去寻找别人,而是首先努力去寻找自己。

很多人都可以通过发展顺应内心的兴趣、找到滋养自己的事情,从而真正找到自己。

比如可以通过思考、创作和输出,让自己拥有自成系统的内在。

比如曾经与痛苦、孤独和贫穷相伴的罗琳,在咖啡馆的一隅天地里,创造了哈利波特。

向内寻找,让我们成为有独立运转轨道的小行星,与他人保持着互不干扰、却又相依的秩序。

内在的能量便开始慢慢凝聚,使我们有了喜欢自己的底气。

喜欢自己还有另一种方式:去建立一段 “人造” 的被喜欢的关系——咨访关系。

来访者可以在咨询关系中体会到被接纳、被理解、被喜欢,再将这种被喜欢过的感觉泛化到生活中,让咨询室中感受的温暖弥散到更广阔的空间。

于是,我们慢慢会发现,发自内心喜欢自己的人,也会渐渐吸引别人来喜欢自己。

朋友A仍然还没有遇到那个生命中的男人。

但是她随着成长和变化,已渐渐成为那个自洽、悦纳自己、充满喜悦的人。

她的眉头渐渐舒展,也吸引了越来越多愿意走近她的朋友,正向美好的事也越来越多。

“我最喜欢米沃什的一首诗,名字叫做《礼物》。” 她说。

这首诗中有三句是这样写的:

任何我曾遭受的不幸,我都已忘记。

想到故我今我同为一人并不使我难为情。

在我身上没有痛苦。

昨日之深渊,今日之浅谈。

每个人都带着走出这个黑暗深渊的强大力量。这种力量,让我们把生命中的痛,变成礼物。

本文经授权转载自曾奇峰心理工作室(ID:zqfxlgzs),如需二次转载请联系原作者。作者:南小希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终身成长者,一个对生命充满好奇心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