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最早的工人新村彭浦新村的缩影“老”彭一小区即将完全“消逝” 全市规模最大的旧住房成套改造项目居民“退房率”达100%

作者:转自新民晚报·新民网;钱隆/

这两天,在静安区闻喜路上的彭一小区大门口,不时有路人隔着门栏往里面张望,察看施工人员正在拆除一幢幢破旧的房子……随着这里的40幢老旧住宅楼不断化为一堆堆瓦砾,意味着作为上海最早工人新村彭浦新村缩影的“老”彭一小区,即将完全“消逝”。记者5日在采访中获悉,根据规划,从11月1日起,彭一小区开始了规模性拆房,一个月后启动建设新居,将于4年后,在原址还给居民一个厨卫独用、生活配套,拥有17栋电梯高楼的“新”彭一小区。

图说:彭一小区40幢老旧住宅楼已经开始拆除。

“彭一小区2110户居民在9月1日到10月31日的搬场期全部搬离,‘退房率’达100%,成功实现了‘清零’!”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主任须炳荣告诉记者,这为今年底准时动工改造,扫除了最后的障碍。而千方百计攻坚克难的背后,是一个个为老百姓排忧解难的暖心故事。

图说:彭一小区40幢老旧住宅楼已经开始拆除。

百岁老人安心了

搬场期开始后,街道旧改办邀请彭一小区周边的多家房屋中介,前来旧改办现场设摊,为居民提供过渡房源咨询租赁等服务。在彭一小区居民中,有30多户是高龄老人、残疾人、生大病的、长期卧床的的家庭,因为种种原因,他们找房源临时过渡,要么没有能力,要么找不到。街道对这些特殊家庭给予了重点帮助,使他们全部在期限内搬到了其他地方居住。

101岁的倪老太是一名独居老人,因为没有合适的房源,心里很着急。街道旧改办主任须炳荣对她特事特办,经过多方协调,决定拿出一套面积相仿的存量房给她住,不用过渡,一次性到位。但老人有自己的打算,还是希望4年后回到老地方来住。须炳荣满足了老人的愿望,房子还是让她用来过渡。

老人没有退休工资,为了让她省钱,又住得舒心,须炳荣安排施工队,对存量房进行了简单装修,还从别的搬家居民不要的空调、淋浴器、脱排油烟机等电器中,挑出质量还不错、仍能继续使用的,安装到存量房中。这样,老人一分钱不花,就能住进“新房子”,安心多了。

高高兴兴搬走了

有一对兄弟,住在同一套房子里。签约时,就对旧改工作人员提出要求:要两份签约奖励费,一共6万元。工作人员没有同意,他们这套房子只有一张租赁卡,按照规定,只能分到一份3万元的签约奖励费。

搬场期一天天在过去,但兄弟两个却没有搬走的意思。原来,他们仍打着自己的“小算盘”:想分到两份搬场奖励费共6万元。和签约一样,同样不符合规定。

工作人员一次次上门做工作,不厌其烦地解释政策,反复说明按时搬场的好处,“大家都按规定办,不仅能实现公开公正,还能确保旧住房改造顺利进行, 早搬迁早得益啊。4年后大家都按时住上新房子,开启新生活!”兄弟两终于被工作人员的诚意所打动,高高兴兴地搬走了。

图说:彭浦新村街道旧住房改造办公室主任须炳荣向记者介绍居民“退房率”以达100%。

图说:旧改办人员正在和负责调解工作的同志商量帮助居民解决问题的办法。

红木家具有“家”了

蔡先生(化名)家有一套价值不菲的红木家具,他租了一套用于过渡的房子后,准备把红木家具也搬过去,但租房里已经放置了业主的家具,根本放不下蔡先生的红木家具,他为此伤透了脑筋。再想找其它合适的房子,却没能如愿。

如果再不能解决问题,搬场就会耽误,怎么办呀?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蔡先生上门向须炳荣求助。这样的事情,长期从事旧改工作的须炳荣也很少碰到,不过他还是很有办法和资源的。经过多方打听,须炳荣为蔡先生寻觅到一处仓库,红木家具可以临时存放在那里,直到4年后蔡先生分到新建的房子。“多谢多谢,帮我大忙啦!”握着须炳荣的手,

红木家具有了“家”,蔡先生轻轻松松搬进了租房,就等着再回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