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边的榜样
周慧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检察官助理,两次荣获个人嘉奖。
作为上海司法改革后招录的第一批检察官助理,周慧从检以来勤学笃行、精益求精,用实干实绩在法律政策研究岗位体现青年检察人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的时代担当。
躬耕笔墨
让服务大局体现司法温度
2018年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以来,周慧所在的法律政策研究室作为综合业务部门,在服务大局中承担着越发重要的任务,不仅要辅助决策做好顶层设计、还要牵头推进落实,不仅要总结成果经验,还要破解瓶颈问题。如何找准检察服务保障的切入点、让出台的规范性文件不再成为不接地气的“阳春白雪”,是可以落地“砸出声响”的措施清单?早学习、早研究成为周慧长期养成的工作习惯,每起草一件文件,她都尽量做到对上情、下情、内情、外情了如指掌,清楚地记得每一个国家战略的沿革、每一处检察举措的出处,如同一本“活字典”。
2018年以来,周慧参与筹备并推动成立长三角区域检察协作办公室,并兼职负责日常工作。近年来,她先后主笔起草了沪苏浙皖检察机关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系列检察协作机制以及上海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浦东新区高水平改革开放、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等国家战略相关规范性文件,参与长三角区域检察机关环太湖流域生态保护、“长江禁渔”等联合专项行动,推进“沪苏同城”检察协作。承办的多项工作被《人民日报》《检察日报》、“上海发布”等媒体广泛报道,主笔起草的长三角一体化发展21条检察意见,被写入了最高人民检察院《2020年检察工作报告》;多项案例入围或入选市依法治市优秀案例、长三角区域合作典型案例、政法领域改革典型案例等。
不在办案一线,研究室在服务大局中如何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需求?周慧每年都组织并参与区域法治保障专题调研,全面了解区域法律政策适用标准差异、检察协作机制运行状况、检察协作短板和瓶颈问题。不久前,她联络制作了一本区域检察协作联络手册,将长三角地区41个地级市、近300家基层检察院串成了一张“联络图”,从层层转达、层层报批到同级“点对点”即时对接,切实解决了办案部门在跨区域检察协作面临的现实问题。让司法为民成为标尺,让错综复杂的沟通协作回归到最单纯的原理作出判断,为民办实事就藏在这些细枝末节。
精益求精
助推检察研究“软实力”体现上海检察“硬水平”
作为法律政策研究室的重要职能之一,检察理论研究和专题调研在辅助决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周慧所在的专题调研组,每年承担着组织全市三级院开展检察理论研究、开展重大调研以及成果转化的工作。入职以来,她协助检察官组织发布市检察院重点课题近200项,组织全市三级院申报并获得立项的省部级以上重点课题百余项,并负责重点课题的成果转化,在全国检察基础理论研究论坛、上海检察理论研究年会等重大活动中,以办文、办事、办会锻炼综合素能。周慧先后参与上海市检察机关法律监督工作情况、检察官办案情况、推进实施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推进跨行政区划检察改革、服务保障“一带一路”建设、“十四五”时期检察工作发展规划等重大调研,并起草调研报告,参与多项最高检、市检察院、市依法治市办等发布的重点课题,出版个人专著一部,为一件件“检察方案”提供扎实的调研论证和深入前瞻的思考。
2019年起,最高检对全国省级检察院实行检察理论研究绩效分析通报制度,周慧的工作中又多了一项重要任务,每年年初,她都会用一个月的时间对上一年度全市检察理论研究工作情况进行梳理,做到底数清、任务明,并起草分析报告,全面反映上海检察理论研究经验成果并提出建设性意见建议。在她的助力下,上海市检察机关在绩效通报中连续两年保持直辖市第一、全国前五的成绩,上海检察理论研究多项举措被最高检肯定并推广,展示上海经验、体现上海水平。
勤勉履职
用实干实绩践行初心担当
很多人对周慧这个名字非常陌生,但其实,她承办的很多重大工作经常出现在新闻动态、经验材料、工作报告中。每一年,周慧手上承办的文稿有百余件,每每起草重大文稿往往需要修改二三十稿,许多跨区域会签文件还涉及各方反复沟通、意见协调,加班加点是家常便饭。这些文件材料绝大多数都不曾出现她的名字,而是以院或者研究室名义发往各处,但她任劳任怨、勤勉高效,始终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和旺盛的工作热情。
周慧将研究室工作视作本人修德立身的舞台,她相信默默无闻、滴水穿石的力量。在远离公诉席、聚光灯的岗位,周慧是很多综合业务部门检察人员的一个缩影,伏案笔耕、润物无声,把研究透每一起法律适用疑难案件作为锤炼业务功底的练兵,把开展好每一项调研作为深入一线的契机,把撰写好每一篇交办文稿当做思维训练的路径。
在六年多的时间里,周慧从应届毕业生快速成长为检察机关的“笔杆子”,其间既有艰辛的付出,也有宝贵的收获,不变的是对检察工作的执着与热爱。“对于我来说,职业生涯才刚刚起步,还有许多未知的领域和无限的可能,要不忘初心,不负韶华,为上海检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