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是历史的常态,各种变量在影响历史的进程中发挥着程度不同的作用。十九世纪,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作为中国近代最有影响的翻译机构,其翻译成果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文化遗产。
好书·推荐
《江南制造局译书全编(全40册)》
上海图书馆整理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内容简介
由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江南制造局译书全编(全40册)》是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迄今完整的结集影印本,收书一百七十六种,按学科分为十六类(政史、商学、教育、兵制兵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地学、测绘、矿冶、机械工程、工艺制造、船政、农学、医学),共四十册。
目录试读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01
02
03
04
本书的整理始于2008年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创办140周年之际,以上海图书馆馆藏为主,在国家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复旦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图书馆、上海档案馆的帮助下,将一百七十六种译本汇于一编,为学界提供已知现存的除连续出版物之外的翻译馆译书。
同时本书的出版有助于我们研究晚清的中西文化史、中国近代科技史、翻译史、书籍传播史。书前有整理者长篇研究论文,介绍图书的学术价值和出版背景,每种书前都有提要,介绍该种书的著译者、版本、内容、特色
诞生背景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四十余年的历史正是中国封建社会向近现代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东亚历史环境发生重大转变的关键时期。向西方学习先进的科学技术、教育制度以及借鉴西方的社会制度,了解世界的历史地理,是当时中国人的迫切愿望。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作为肩负时代特殊使命的官办翻译机构,是顺应从“变局”到“变法”历史大趋势的产物,所出图书既有兵器矿冶、工艺制造的实用技术和化学、物理、天文等自然科学的引进翻译,也有放眼世界的各国政史地理图书的介绍。
《江南制造局译书全编(第一册)》内页实拍图
这些图书既满足了当时中国的迫切需求,其内容结构和出版的时序也成为反映那个时代中国人历史观、价值观的真实写照,是中国近代科技史、军事史、政治史的重要文献。
历史进步的意义
“变局”的问题意识促进了近代强国主题共同观念的形成,从对自身传统文化的内省到将外来文化为我所用的超越,这种变化具有历史的进步意义。
为江南制造局生产服务
作为军工企业的附属翻译机构,其设置的要求是满足政府“特译紧要之书”,因为“盖翻译一事,系制造之根本。”(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四,第18页)为当时的生产提供参考文献,特别是军工制造类的西学之书。如1871年翻译的《制火药法》直接指导了制造局的火药制造。
在翻译馆译书历史上,兵学类图书是占全部出书比例最高的图书。这些书除满足军工生产之需外,还为各地军事学堂提供了教材与参考书。
为晚清政府的军事建设和军队改革服务
作为官办的译书机构,江南制造局翻译馆具有为官方的军事决策提供信息支持的职能。
当时中国面临的军事威胁与挑战主要来自于海上。遭受坚船利炮之痛的中国人对建设海防,建立海军具有十分迫切的需求。李鸿章认为:“御外之道,莫重于海防。”(中国史学会:《洋务运动》(一),第147页)。因此,翻译馆的译书陆续出版了《防海新论》、《兵船炮法》、《轮船布阵》、《海战新义》、《海战指要》等。
翻译馆的兵学兵制译书对中国及时跟进始于19世纪后半期的第三次世界军事变革提供了帮助。在这艰难的历史转型中,西方军事技术与军事学成为一种加速中国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成为塑造民族自强与信心的重要元素。
对近代社会各界阅读产生影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的阅读主要在士绅阶层,如多位清朝高官从译书中汲取了海防的思想并引用在上书皇帝的奏折中。
当时的康有为、梁启超、王韬、章太炎等在他们的西学读物中均有翻译馆的译书。(参见潘光哲《晚清士人的西学阅读史(1833-1898)》,台湾“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出版,2014年9月)在甲午战争之后日益受到当时传播西学人士的重视,在1895年到1902年期间,被收录到各种西学丛书中,且占据了较高的比例。
通过这些新编丛书的再出版,翻译馆译书的社会传播得到了进一步扩大,适应了西学热对各种西学译书的需求。
对日本近代化产生影响
江南制造局翻译馆译书还对日本的近代化过程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多种图书曾被日本官员专门购回日本,在日本被各界人士所利用。
据日本成城大学陈力卫研究:“江南制造局的这批出版物,成为支撑日本近代化事业的一根重要支柱,日本将其重要部分和刻或翻译为教科书加以利用,并据此又改编为不少层次不等的课本。”(《江南制造局的出版物在日本的传播和利用》载《历史上的中国出版与东亚文化交流》上海百家出版社,2009年11月)
END
资料: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