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从全新的角度触及杰出智者的思想

阅读推荐

《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

季理真 王丽萍 编著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杨振宁教授最著名的成就在物理学方面,由于他在研究工作中运用了大量的数学知识,对数学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在杨教授漫长而卓有成效的学术生涯中,他见证了物理学和数学领域的许多重要事件,与历史上很多伟大的科学家都有过共事或交流。本书记录了2016年至2019年间作者对杨振宁教授进行的八次访谈,通过杨教授的独特视角,生动再现了20世纪重大的科学事件,阐述了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及相互影响,并展示了科学家的学术工作、日常生活、个人性格以及科学家相互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其中不乏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

杨振宁百岁寿辰

中国科学院院士、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迎来了百岁寿辰。数十年来,杨振宁先生一直是在全世界极具影响力和知名度的华人科学家,为中国科学的长足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杨振宁生平

1922年,生于安徽合肥。父亲杨武之获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学位,师从名家伦纳德·尤金·迪克森。杨武之的论文《华林问题的各种推广》启发了华罗庚在解析数论方面最初的成果,引领华罗庚开启了辉煌的数学生涯。

杨武之、杨光诺、杨振宁

1938年夏,以高二学历报名参加统一招生考试,以出色的成绩被西南联大录取。

1942年,毕业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本科论文导师为北京大学吴大猷教授,后考入该校研究院理科研究所物理学部(清华大学物理研究所)读研究生。

1944年,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研究生毕业,硕士论文导师为清华大学王竹溪教授。

1945年,获庚子赔款奖学金,赴美国芝加哥大学就读。

1948年,获芝加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导师为爱德华·泰勒教授。随后一年留在芝加哥大学做恩里科·费米的助手。

1949年,进入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进行博士后研究工作,开始同李政道合作。同年,与恩里科·费米合作,提出基本粒子第一个复合模型。

1952年,获得普林斯顿高等研究所终身教职,1955年成为正式教授,一直任职到1965年。

1954年,在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Brookhaven National Laboratory)时,和罗伯特·劳伦斯·米尔斯提出了一个称为非阿贝尔规范场的理论结构。

杨振宁和罗伯特·劳伦斯·米尔斯

1956年,和李政道共同发表了一篇文章,推翻了物理学的中心信息之一——宇称守恒基本粒子和它们的镜像的表现是完全相同的。

1957年,与李政道因共同提出宇称不守恒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华人。

1958年,当选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院士。

1964年,加入美国国籍,成为美国公民。

1965年,当选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

1965年起,任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爱因斯坦讲座教授,理论物理研究所成立,兼任所长。

1971年夏,回国访问,是美籍知名学者访问新中国的第一人。

1977年,和梁恩佐等人在波士顿创办了“全美华人协会”,促进中美关系。

1980年,获拉姆福德奖(Rumford Prize)。

1982年,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荣誉讲座教授。

杨振宁雕塑,2007年摄于香港中文大学

1986年,获美国国家科学奖章。同年,参加台湾地区中研院院士会议,出任香港中文大学博文讲座教授。

1993年,当选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同年获本杰明·富兰克林(Benjamin Franklin)奖章。

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

1994年,荣获美国费城富兰克林学院颁发的鲍尔奖(Bower Award and Prize for Achievement in Science)。

1994年,与首位华人菲尔兹奖(Fields Medal)得主丘成桐教授创立香港中文大学数学科学研究所,两人同任所长。

1995年,应聘担任华侨大学名誉教授。

1996年,获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颁授荣誉博士学位。同年获玻戈留玻夫奖(N. Bogoliubov Prize)。

1997年,创办了清华大学高等研究中心。同年,获颁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学位。

1997年5月,国际小行星中心根据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提名申报,将该台于1975年11月26日发现、国际编号为3421号的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杨振宁星”。

1999年5月,正式退休,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将理论物理研究所命名为“杨振宁理论物理研究所”;被该校授予一等荣誉博士学位。同年获昂萨格奖(Lars Onsager Prize)。

2001年,获费萨尔国王国际奖(King Faisal Prize)。

2002年,担任邵逸夫奖评审委员会主席。

2003年底,回北京定居。

2004年11月,受聘海南大学特聘教授。

2009年,兼任广东东莞理工学院名誉校长。

2015年3月,被台湾大学授予名誉理学博士学位,被澳门大学授予2014年度荣誉博士学位。

2017年2月,放弃美国国籍,加入中国国籍,正式转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2019年,获求是终身成就奖。

启功墨宝

《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

序言

杨振宁先生与本书作者之一季理真交流学术话题

中国有句谚语:人生七十古来稀。这句话或许不太适合于如今的年代,但是能长命百岁仍然不是件常见事情。尤其是如此高龄还能保持睿智、机敏,且能侃侃而谈数小时,分享他对生活和科学的感悟,展示其伟大的洞察力和智慧,那更是少见。对于多数人而言,年轻的时候学习新东西要么出于责任,要么对此感兴趣。但是你是否能够想象,一个年近百岁的老人,还能保持旺盛的学习热情,不断开拓新的领域?

如此高寿本身就很不寻常,但就是这样一位长者,他还对科学,尤其是对人类理解宇宙结构做出了非常巨大的贡献,那就更不寻常了。此外,他还总是很和蔼,愿意和不知名的年轻人交谈,倾听他们的想法,尽管他自己在全世界都享有很高的名望和成就。找到这样的人容易吗?应该很难。事实上,这样的人在科学史上是非常罕见的。牛顿虽然活到84岁,但很早就离开了科学界。科学史上其他伟人的寿命还要短一些,例如,爱因斯坦76岁去世,高斯77岁去世。我们非常荣幸能遇见这样一个人并与之进行深度的交谈,那就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杨振宁。

从2016年开始,我们每年和杨先生相约,因此我们有机会聆听他的讲话,和他进行深度的沟通。从数学到物理学以及社会科学,从数学家到物理学家,从他们的伟大工作到他们的浪漫生活,从快乐的成就到悲伤的事件甚至悲剧,从学术上的亲密合作到互生嫌隙等等,话题无所不含。当然出于某些考虑,部分话题和观点本书不适宜出版,也许到合适的机会再公之于众。通过这一系列访谈,我们学到了许多关于科学的故事,也对科学家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他们是如何工作、如何生活的;他们虽然取得了伟大的成就,但科学家也是人,他们又是如何表现得像普通人一样,而有哪些地方又表现出特别个性的一面!与杨先生这么些年的访谈经历自然引发了一个简单的问题:什么是青春。似乎塞缪尔·厄尔曼下面的这首诗给出了最好的答案,也是对杨先生一生最完美的写照:

青春不是韶华,青春是心境;青春不是桃面、朱唇、柔膝,而是坚定的信念、恢宏的想象、炙热的爱情;青春是生命之泉喷涌不息。

青春是勇敢战胜懦弱,是冒险取代安逸。六十老叟常而有之,二十小生自叹不如。人并非年老而色衰,是放弃追逐梦想让我们失去了色彩。

岁月会在皮肤上留下烙印,但放弃激情将使灵魂枯萎。忧虑和恐惧、缺乏自信必定心灵扭曲、意气如灰。无论年届花甲,抑或二八芳华,每个人的心中都充满着好奇,孩童般对未知的渴望,以及生活游戏的乐趣。你我的内心都有一架天线:只要它接收到来自人类和苍穹的美丽、希望、欢愉、勇气和力量,你将青春永驻。

倘若天线一旦坍塌,玩世不恭的雪、悲观主义的冰将会冰冷你的心,即使年方二八,实已垂垂而暮。但只要你竖起天线,捕捉乐观的信号,你就有望在八十高龄告别尘寰时仍觉年轻。

当然,对于杨振宁先生的成就,有一点需要强调。毫无疑问,杨先生最重要的贡献是Yang-Mills理论(杨-米尔斯理论),这是物理学中基本粒子标准模型基础理论的绝对基石。也许人们不太清楚的是,Yang-Mills理论也启发了西蒙·唐纳森(菲尔兹奖获得者)和卡伦·乌伦贝克(阿贝尔奖获得者)以及其他许多人最著名的工作。

2016年,本书作者第一次访谈杨振宁先生

本书记录了2016年至2019年的八次访谈。在这八次访谈中,通过杨振宁先生的独特视角,为读者揭示了过去的100年里,世界数学和物理学的发展以及数学和物理学之间的相互影响。杨振宁虽然是物理学家,但他在很多场合提及他作为数学家的父亲,称向他父亲学到了很多数学,这对他的学术有很大帮助。中国数学界和物理学界是一个热闹的大家庭,包括已经功成名就的杨振宁、李政道、陈省身、华罗庚、周炜良、丘成桐、田刚等著名的数学家和物理学家,还有一批年轻的学者,如张首晟、张伟、恽之玮、许晨阳等,也做出了杰出的工作,而老一辈学者对他们的影响是明确的、看得见的。这还是一个硕果累累、辛勤工作的大家庭,对中国科学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当然,这也是一个有趣的大家庭,有自己的遗产和故事。可以说,这是真正的中国特色。另外,本书还收录了杨振宁先生几篇重要的文章。包括《父亲和我》,从杨振宁本人的角度来体会杨振宁父亲对他的影响。还包括杨振宁和李政道的诺贝尔奖获奖论文,以及杨振宁关于Yang-Mills理论的重要文章等,读者可以从中部分了解杨振宁先生的科学成就。

我们希望和杨振宁先生的访谈能够一直继续下去,但是2020年全球流行的新冠疫情中断了我们的计划。2021年是杨先生百岁寿辰,我们将这本书作为生日礼物献给他,祝他身体健康,永远幸福快乐!同时我们希望这场疫情能够在全球尽快结束,让我们的访谈能在未来继续下去,从而能从杨先生身上学到更多。

“君子多识前言往行已畜其德,故能刚健笃实,辉光日新。”宋神宗赵顼为《资治通鉴》作序说,才德出众的人差不多都熟悉前代所发生的事情,以此砥砺自己的品德,从而磨练得像天道一样刚健、山性一样厚实,因此他们每天神采四射,在道德、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都有长进。自然,我们希望本书的读者能感受到杨振宁先生对科学和生命的热爱,学习和欣赏他生命中积累的智慧。通过他超乎寻常的漫长一生,从一个不寻常的角度了解到数学、物理学及其在宇宙中的互动。我们也相信本书能够提供独特的方式来理解一位有趣的杨振宁先生,并从一个全新的角度来触及一位杰出智者的思想。最重要的是,我们希望读者可以沉浸在与一位伟大的科学家和睿智的长者的务实对话中,并因此会喜欢这本书。

——季理真  王丽萍

(本文摘自《百年科学往事——杨振宁访谈录》前言,

有删改)

资料: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