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 | 拉美思想又一经典《爱丽儿》首个中译本问世

《爱丽儿》

[乌拉圭]何塞·恩里克·罗多 著

于施洋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

编辑推荐

★开启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思想家,沉闷与迷茫时代的“敲钟人”。拉美史上最畅销的作品,一出版即引起轰动。

★描述了盎格鲁-撒克逊美洲(北美)和西语美洲(拉丁美洲)19世纪的矛盾,也预示了双方持续整个20世纪的冲突,改变了拉美意识形态的历史。

★反省自由民主平等的哲学根基,探寻独立自主的拉美之路。

★思考现代世界的弊病,在物质主义的大潮中保持精神的高贵。

★列入拉美学生必读书目,影响了切·格瓦拉、雷塔马尔、雷耶斯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被奉为“美洲青年良师”。

★“光启·拉美思想译丛”,拥有超强顾问与译者团队,汇集海内外拉美研究专家。由滕威、魏然主编,戴锦华、汪晖、陈众议、刘健芝、索飒、赵振江、Gesine Müller、Gustavo Esteva Figueroa、Héctor Hoyos、Ignacio López-Calvo、João Pedro Stedile、Karina Batthyány、Maria Montt Strabucchi、Mariano Siskind、Paulo Nakatani、Walter D. Mignolo等鼎力支持。集中展现拉丁美洲思想的丰硕成果。

内容简介

19世纪末美西战争后,旧殖民者西班牙离场,新的美利坚帝国霸权将至,为自由的奋战从未结束,拉美将何去何从?乌拉圭思想家罗多以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精灵爱丽儿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以卡列班象征粗鄙低俗、物质至上与功利主义的“美国病”,质疑美式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与民主观念的哲学根基,重述了两个美洲间的“文明”与“野蛮”序列。《爱丽儿》勾勒出现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成为拉美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青年文化的能量源泉,也为今天应对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和现代人的生存困境,提供了一份来自历史的执拗与高傲。

作者简介

何塞·恩里克·罗多,乌拉圭思想家、作家、散文家、文学评论家。1871年出生于蒙得维的亚,曾任蒙德维的亚大学文学教授、国家图书馆馆长、国会众议员,曾以阿根廷杂志记者身份旅居欧洲。著有《爱丽儿》《普洛斯帕罗瞭望台》等。

译者简介

于施洋,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西葡语系助理教授,西班牙语研究中心主任。主要从事中国与西班牙语世界文化交流史研究。译著有《伦理学的邀请》《永恒的生命》等。

媒体评价

探寻独立自主的拉美之路,

在物质至上的大潮中保持精神的高贵

——光启书局“拉美思想译丛”系列之《爱丽儿》问世

上海人民出版社·光启书局推出“拉美思想译丛”系列第二种,乌拉圭思想家何塞·恩里克·罗多的《爱丽儿》,本书被誉为拉美“理想与信仰的旗帜”,体现了20世纪初拉美民族主义知识分子对崇高精神的追求,对功利主义的批判,也为今天我们应对现代世界的精神危机和生存困境,提供了来自历史的参照。

《爱丽儿》:

以理想主义的旗帜抵御美式文化的影响

19世纪末美国与西班牙战争后,西班牙败落,美利坚强势崛起,帝国权势转移,美国逐渐扩大了对拉丁美洲的文化、知识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取代西班牙成为西语美洲的掌控者。这引起了许多拉美知识分子的注意,也激发了拉美的民族主义。拉丁美洲将何去何从?是否要追随美国的脚步?

乌拉圭思想家何塞·恩里克·罗多敏锐地提出拉美不能对美国亦步亦趋,必须重视和维护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体系。他以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精灵爱丽儿象征自由、崇高的精神生活,以卡列班象征粗鄙低俗、物质至上与功利主义的“美国病”,质疑美式个人主义、平等主义与民主观念的哲学根基,重述了两个美洲间的“文明”与“野蛮”序列。《爱丽儿》勾勒出现代拉美政治文化的思想底色,成为拉美民族主义、理想主义和青年文化的能量源泉。

同时,罗多将青年视为祖国的力量,将教育视为实现理想的必要手段。书中以智者导师普洛斯帕罗的口吻展开,采取柏拉图式的谈话体,循循善诱地启发年轻人。他首先歌颂青年的力量与优雅气度,鼓励他们全面发展,在个人生活和集体生活中保存完整人格,分辨善恶、追求崇高。接着,他呼唤建立一个由知识和高雅文化统领的社会,并提醒大家警惕美国思想的渗透,必须捍卫自己的价值观和精神信仰体系。

《爱丽儿》最终改变了拉丁美洲意识形态的历史,它描绘了盎格鲁-撒克逊美洲与西语美洲在19世纪的对立,也预示了双方持续整个20世纪的冲突。在终结了1898年开始对美国的仰慕与失望后,《爱丽儿》被列入初中生的必读书目,影响了切·格瓦拉、雷塔马尔、乌纳穆诺、雷耶斯等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成为一部反美主义圣经,一面信仰和理想的旗帜。古巴诗人、散文家、“美洲之家”主席费尔南德斯·雷塔马尔说:“罗多的《爱丽儿》为革命事业提供了最初的发射台。”

何塞·恩里克·罗多:

开启拉丁美洲民族主义思潮的思想家

何塞·恩里克·罗多1871年出生于蒙德维的亚一个加泰罗尼亚商人家庭,自幼阅读家中拉丁语、西班牙语和西语美洲的经典著作。1895年创办《国家文学与社会科学》杂志,分析当时社会的焦虑,倡导建立新的友爱、和谐、和平秩序,“惊醒当时陷入瘫痪”的乌拉圭知识界,后任蒙德维的亚大学文学教授、国家图书馆馆长、国会众议员,也曾以阿根廷杂志记者身份旅居欧洲。他将拉美从“泛美”迷梦中唤醒,倡导超越物质繁荣、寻求精神生活的更大格局。在那个沉闷、迷茫甚至盲目崇拜的时代扮演了“敲钟人”的角色,第一次将拉美民族主义问题变得振聋发聩。

《爱丽儿》问世二十年里在拉丁美洲,尤其是多米尼加共和国、古巴、墨西哥引起广泛的社会实践和讨论,1941年,智利大学生代表大会将罗多奉为“美洲青年良师”。不仅如此,罗多语言辞藻华丽、意象丰富,充满浪漫主义特色与诗意,令人眼花缭乱,文学色彩浓厚,也是拉美最重要的散文家之一。

光启书局“拉美思想译丛”:

填补国内拉美思想原典的空白

向读者展开拉美思想地图

“拉美思想译丛”由华南师范大学滕威教授、中国社科院外文所魏然博士共同主编,集结国内拉美研究方面的一流学者、译者,旨在更加全面、系统地译介拉美思想经典,分辑推出,希望不仅满足日益壮大的西语专业教学需求,而且为国内拉美研究构建较为完整的知识谱系,更是搭建一个跨学科、跨文化与跨语际的思想互动平台,拓宽国内知识界与拉美批判知识分子的交流与对话渠道,也让国内大众读者对拉美的了解不仅限于文学想象,而是通过阅读拉美思想瑰宝,深入到他们的文化心理与社会制度,从而对拉美在历史与世界版图中的位置,推动中拉在文化领域的深度理解。希望为思想领域的“南南合作”贡献力量,也为描绘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新蓝图,打造一条跨越太平洋的合作之路,把中拉两块土地更加紧密地联通起来,开启中拉关系崭新时代提供历史和现实的研究与文化支持。

2018年1月“拉美思想译丛”在北京大学举办启动仪式,并组建了包括陈众议、戴锦华、刘健芝、索飒、汪晖、赵振江、Gesine Müller、Gustavo Esteva Figueroa、Héctor Hoyos、Ignacio López-Calvo、João Pedro Stedile、Karina Batthyány、Maria Montt Strabucchi、Mariano Siskind、Paulo Nakatani、Walter D. Mignolo等海内外拉美研究专家在内的顾问团队。在两年多的时间里,编委团队广泛征求顾问委员会的建议,不断修订入选书目,不设学科、地域与立场限制,力求保持多元性与开放性。由于书目和作者大多是首次引进中文世界,特邀在国内长期从事西葡语教学与研究的专家承担翻译,添加必要的背景性和学术性注解,并为每一本书撰写长文导读,整理作者年表、作品与相关研究的目录作为附录,使读者能够通过译作深入了解相关历史背景与作者生平,感受拉美的文化理路和思想脉络。

目前译丛已推出《面具与乌托邦:墨西哥人民及其文化剪影》《爱丽儿》,之后还将陆续推出《寻找我们表达的六篇散文》《拉美社会思想读本》等。

资料:上海人民出版社

编辑:段鹏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