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居民对健康的需求和生命质量的
关注也越来越迫切~
大学校区、居民社区、科技园区
相融相伴,
将知识资源溢出并造福社区,
闵行这里有了新“范本”!
7月8日上午,上海交通大学2021国际暑期创新实践夏令营开营仪式暨体医养康护创新设计论坛,在江川路街道红旗新村第七居委会举行。
据悉,本次创新实践项目上海交大通过与江川路街道的合作、大零号湾创新创业孵化器的建设,将充分发挥交大16个附属医院的医疗健康资源优势,将高校知识资源溢出到周边社区,共同探索15分钟生活圈的“体医养康护融合”健康模式和“居家养老+智能终端+互联网平台”的智能养老生态系统,造福社区居民。
“体医养康护融合”
是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创新实践夏令营自2006年开始举办,至今已举办了十四届。本届夏令营主题为大健康背景下社区的挑战与机遇开发——适应于体医养康护融合的产品-服务体系设计。
那么,“体医养康护融合”具体包括了哪些内容?
据了解,通过前期调研和研究,上海交大相关专业团队发现,对“体医养康护”全人群(⻣骼肌肉系统损伤和⻣科术后患者;慢病患者;老人、青少年、亚健康人群)全生命周期干预成新趋势,助力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其产业市场潜力巨大,涉及体育、医疗、养老、康复、护理等多部门多领域的协作,亟需探索跨界融合的发展模式和产品。
上海交大开发设计的“体医养康护”相关产品
在“大健康”政策背景下,社区成为达成全人群全生命周期干预的主要作用层级。江川路街道红旗新村小区1989年建成,原来是“四大金刚”的家属小区,居民2200户约5400人,户籍60岁以上老年居民1280人左右,老年人尤其是纯老家庭比例较高,是较为典型的老龄化小区。
“期待未来江川会有更多空间,成为周边高校的科研项目孵化及社会实践基地。”江川路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
30名营员下沉社区
开营仪式上,江川路街道、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共同为“上海交通大学实践基地”揭牌。据悉,本次夏令营上海交大共招募了30名来自护理、心理、电子信息、设计等不同院系不同专业的营员,充分结合各自学科专业优势,以线上线下结合的工作坊模式进行工作。
未来一周内,他们将以红旗新村为基地,与居民协作,形成社区内“体医养康护”等相关社会及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同时,加强园区、高校与社区的资源对接,充分发挥大学集聚辐射带动作用,助力社区数字化转型及“环高校科创带”大零号湾建设。
值得一提的是,在当天的“体医养康护创新设计论坛”环节,来自公共服务、护理、养老、体育及创新设计的专家们还为营员和居民们从多个角度带来了主题讲座。
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副院长张录法教授的“社区卫生服务:如何走向健康的守门人”、上海交通大学护理学院院长杨艳的“护士在社区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作用与价值”、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老年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李霞的“从触屏式电子筛查开始社区老年人认知障碍分层防治工作”、上海交通大学体育系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健康长三角研究院体医养康护融合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会儒的“运动是良药”、 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视觉德稻设计学院副院长王红江的“ 服务设计视野下的疗愈空间叙事”、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教授的“ 设计驱动的适老产品和服务创新设计”等主题。
上海交通大学设计学院副院长韩挺告诉记者,借助学院与街道共建的契机,希望能在社区进行知识和科研成果的转化,从居民居住空间开始,在小区园林建筑、设施改造等方面,致力于老年、儿童等友好社区的建设和提升。
记者:覃丛丛
编辑:覃丛丛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