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老洋房丛录》
乔泽轩 乔士敏 编著
同济大学出版社
日新月异的都市,总留存着一些跨越时光的景色,它们伫立在城市一角,低声讲述着过去的故事。
对上海这座城市来说,老洋房,就是这样的存在。一幢建筑,一段故事。老上海的广厦洋房,造型各异,中外建筑师汇聚于此,带来丰富多样的建筑风格。这是立体的文化风景,也是时代的标识。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上海的老洋房,看一看这座城市的成长史。
01
老洋房里的生活方式
▷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地点”的空间存在,更是特定时间内人们生活方式的有力见证者。在近代上海,外侨俱乐部的建筑就在这片土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痕迹。
法国总会俱乐部
1904年,法租界以公董局董事会成员为主,联合上海的法国商会及知名人士,组织了一个叫作“法国球场总会”的社会团体,又名“法国总会”。
总会位于现复兴公园的北侧,今雁荡路上。建筑以南有一块大草坪,还有一块空地,是玩法式滚木棒球的场地。建筑由建筑师万茨设计,砖混结构,分为上下两层,外墙原采用鹅卵石贴面,主体坐北朝南呈对称布局,南立面有山花装饰嵌入一座圆形时钟。东西两端的屋顶为盔式四坡顶,中部屋顶为孟莎式屋顶覆盖法国红平瓦。窗洞为半圆或弧形券状落地木窗。
▲原法国总会俱乐部
1926年法国总会迁出,此处改为法国学堂,主要接收法国侨民为主的外籍侨民子女,老上海人也称这里为“法童学校”。新中国成立后,这里收归国有,成为科学会堂。
▲原法国总会俱乐部
俱乐部的彩绘玻璃是土山湾孤儿工艺场做的。沿楼梯走到尽头,超大落地窗上还标记着“Orphelinat de T'oc-Sè-Vé 1918”字样。
▷个体的生活形态,是历史进程的缩影。看电影、去游乐场,这些大家如今习以为常的娱乐方式,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当我们再走近那些老建筑,过去的时光也在静静流淌。
巴黎大戏院
巴黎大戏院位于霞飞路(原淮海中路550号),原为1926年开业的东华大戏院,专映电影。1927年1月起一度改称孔雀东华大戏院。1930年改称巴黎大戏院,兼演话剧和沪剧。
▲东华大戏院(后称巴黎大戏院,淮海电影院),
上海俄侨剧团试演。
易名巴黎大戏院时适值默片与有声片交替之际,当时的有声片是蜡盘配音,技术没有过关,主要放映无声西片,如德国乌发公司的片子。黄佐临的苦干剧团1943年10月在此正式亮出牌子,集中了张伐、石浑等卓越的演员,网罗了柯灵、李健吾等进步剧作家,演出了《夜店》《原野》等优秀剧目,成为一时佳话。40年代还曾放映苏联片,如高尔基的三部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以及《列宁传》等,每月一部。
为争取从二轮晋升为首轮,巴黎大戏院翻修后成为有声电影院,场内600余座。顶上中间部分墙面作半圆形凸起,两边则是水平的墙线,3个大圆窗用厚厚的两圈边框作装饰,整体近似巴洛克风格。
▲巴黎大戏院旧影
新中国成立后,更名为淮海电影院,归属文化局的电影事业委员会。1986年淮海电影院的地下室创办了上海第一个“艺术沙龙”。这也是上海最早的现代艺术活动之一,引起社会关注,法国电视台也来进行采访。
淮海电影院现已拆除,原先立于门口的梧桐树也因为轨道交通一号线的施工,被移走了。巴黎大戏院从此只存留于历史中了。
大世界
大世界是老上海的一家游乐场,由上海滩的药业大亨黄楚九创办。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成为与南京路国际饭店、老城厢城隍庙一样吸引游客的重要文化地标,是上海民俗文化的一个亮点。建筑由建筑师周惠南设计、森茂营造厂承建,始建于1917年。
▲大世界旧影
中央正门入内是六角形大厅,大厅小室曲径相连,天桥回廊高低相通,与娱乐气氛十分相称。除底层设大剧场外,楼群的每一层都有三四处小剧场,可以演戏、放电影,场内还设有中西餐厅,天桥走廊下有小吃摊。平屋顶夏天可作露天剧场。南部建有共和厅、大观楼、小篷山、小庐山、雀屏、风廊、寿石山房、四望台、旋螺阁、登云亭等建筑。
黄楚九挖空心思吸引游客,这里各种新奇玩意层出不穷,有空中飞船、坐风车、打弹子、吃角子老虎机等,还有专门从国外定制的12块凹凸镜,放在大楼的入口处,游人走过,身体被照得各种变形,惹得众人捧腹大笑,所以称“哈哈镜”。
1949年后上海市文化局接管大世界,改为人民游乐场、青年宫,后又恢复大世界名称,重新作为游乐场,除哈哈镜等外,又增加了许多新的游乐项目。
02
老洋房里的产业
▷除了见证不同年代生活方式的变迁,老洋房也“目睹”了城市中各个产业的发展壮大。比如,聊起中国唱片业的发展,就离不开一幢精美的“小红楼”。
百代小红楼
1921年,东方百代购下当时的徐家汇路1434号地皮,设立唱片制造公司,建起上海第一座也是国内最好的一座录音棚“百代小红楼”。当时的小楼并非如今的红色,外墙水泥呈灰色,但一眼看去就很大气。楼道很宽(两米多),呈左右分开转折而上。历经百年风雨,楼板却基本不变形。
▲百代唱片公司小红楼
中国第一本流行音乐杂志《音像世界》就在这里诞生,中唱雄鸡商标风靡中国和东南亚,现代艺术史上几乎所有的重量级人物都曾在这里留下足迹。当年“百代”邀请艺人进棚录好母版后,送至境外生产再返销国内。最初的一批唱片,内容都很本土化,与EMI今日的选择标准颇有不同。
▲小红楼内景
1959年国庆节前夕,俞丽拿独奏的《梁祝》在小红楼里制作成唱片。从此,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传遍华夏大地,感动了无数中国人,至今依然是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的一张名片。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唱片厂改组,这里继续生产在国内堪称一流的胶木唱片,厂内还设有老唱机修理部和唱片调剂处。20世纪80年代,国家成立中国唱片总公司,小红楼挂上了“中国唱片上海公司”的牌子。
徐家汇绿地二期工程开工,唱片公司动迁。小红楼成为徐家汇公园景区的一部分。
▷近代上海见证了许多产业的“第一次”,而经历这一切的老洋房建筑,成为了产业发展的一个注脚。
大北电报公司
位于中山东一路7号的原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是中国电信业的肇始之地。
大北电报公司是丹麦、挪威、英国、帝俄等国资本在旧中国设立的电信机构。其中俄商是大股东,这也是俄商在上海最早的一项投资。现址最初为美商旗昌洋行所有,大北电报公司与美商旗昌洋行订立租约。10年后旗昌洋行宣布停业,土地所有权由中国政府官督商办的轮船招商局购入,大北电报公司继续租用。1906年原址建造了新楼,业主是轮船招商局,大北电报公司租用,英商大东电报公司也设在此楼内。
▲大北电报公司大楼旧影
大楼由英商通和洋行设计,欧洲文艺复兴建筑风格,高四层,主立面横向和竖向均呈现典型的三段式结构。大楼入口有5座长方形的正门,二层的窗户上方均有三角形、弧形山花,正门及窗框周围均有巴洛克式立柱。顶部遭火灾后改为方形黑色金属穹顶,装饰成巴洛克风格。
1922年,大北电报公司迁往爱多亚路并另建了一幢新的大楼,也就是如今延安东路上的上海电信博物馆。外滩7号的主人也先后换成原在外滩6号的中国通商银行和长江航运公司。20世纪末,外滩开始恢复金融街功能,泰国盘谷银行通过置换入驻。
03
老洋房里的人
▷时代的风云变幻中,老洋房同样为我们留下了“人”的故事。伫立在建筑前细细品味,仿佛能与当初在这里的人隔空对话。
明复图书馆
落成于1931年的中国科学社明复图书馆,是当时中国第一批留美学生胡明复、杨杏佛等回国后发起建造的,位于今陕西南路。
建筑由刘敦桢设计,钢筋混凝土结构,整体为现代派风格。形体简洁,立面构图严整。二层以上腰线和檐口做几何花纹样装饰。主入口装饰丰富,且装饰纹样具有明显的东方特征。
胡明复是中国以攻读数学在国外获得博士学位的第一人,参与创建了中国最早的综合性科学团体中国科学社和最早的综合性科学杂志《科学》,1927年6月12日在无锡溺水身亡。图书馆落成时,蔡元培先生建议将当时唯一的这幢大型科学图书馆命名为明复图书馆。
▲明复图书馆
1931年开幕典礼时,92岁高龄的马相伯不顾风寒赶到会场;蔡元培在开幕典礼的致词中说:此馆纪念胡明复先生,因为他是本社重要发起人,为本社牺牲极大,直至于逝世日尚勤于社务,故本社第一伟大建筑物即以纪念明复先生。
明复图书馆建成后,学者竺可桢等常来这里进行阅读研究和科学实验。馆内藏科学杂志和书籍达20余万册,不少珍本是科学社同仁和科学家捐赠。
中国海关关署俱乐部、副总税务司府邸
近代中国海关,自创办以来一直雇佣外籍人士担任总税务司,管理海关业务。1949年前先后有五任总税务司,分别是李泰国、赫德、安格联、梅乐和、李度。除李度为美国人外,其余均为英国人。
其中在上海留下印记的是罗伯特·赫德。赫德是一个很典型的老式英国人,讲究规矩,职业性很强。他管理中国海关近半个世纪,恪尽职守,任期内创建了税收、统计、浚港、检疫等一整套严格的海关管理制度,为政府开辟了一个稳定、有保障并逐渐增长的税收来源,最终在任上去世。
清同治二年(1863年),赫德来到上海,就任上海江海关税务司,兼管长江各关务。他在沪任职期间,招募了一批西方高级职员,建立了中国海关关署,同时在关署附近的毕勋路(今汾阳路9弄3号)建造了中国海关关署俱乐部,坊间称“小木楼”。
▲海关关署俱乐部
这幢小木屋据说是上海最老的木结构洋房,共二层,铁皮屋顶,方柱敞廊,木制横线鱼鳞板条,西北角有一个小四方翘尖塔,最漂亮的是,屋顶上东、南、西、北各设一座普鲁士士兵头盔式翘檐老虎窗。
1928年,丁贵堂作为首位被任命为海关税务司副司长的华人,轰动一时。总税务司不在上海,丁贵堂入住位于今汾阳路45号的副总税务司官邸,直至新中国成立后迁职北京。
▲税务司官邸45号府邸
第一位入住者为英国人。最后一位入住者为中国人丁贵堂,他是中国人中担任总税务司、副总税务司的第一人。
该建筑由德和洋行设计、辛丰记营造厂承建,为典型的西班牙风格 :假三层砖木石混合结构,主立面朝南临一大草坪,底层为三根古典柱支撑的三连续圆拱内廊,两侧为帕拉第奥式窗,螺旋形柱分隔锯齿纹装饰,开有老虎窗。
摘自《上海老洋房丛录》
BOOK
资料:同济大学出版社
编辑:徐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