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区可漫步】品上海味,寻上海根,上海老城厢的七百年

作者:上海规划资源

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位于黄浦区人民路——中华路环线内,面积近200公顷,是上海历史的发祥地,留存着上海700多年城市发展的历史痕迹。老城厢从伊始的江南水乡传统面貌,到上海建县成为传统行政中心,再到后来成为江南大都会,上海开埠后,老城厢经历了小刀会起义、华人自治运动、国货运动,代表了民族的自强与复兴。老城厢代表着上海文化之根,让我们跟着老城厢的城墙砖,一起漫步老城厢,领略它的岁月风华。

路线:老城厢历史文化风貌区内的风貌保护道路(街巷)是展示老城厢历史风貌的窗口,串联着老城厢七百年发展的故事。其中人民路与中华路形成的环形道路原是历史城墙。让我们跟着“小砖”一起漫步人民路、中华路、安仁街、方浜中路、四牌楼路、引线弄、乔家路、文庙路等,开始我们的打卡之旅。

注:红色线路为街区漫步线路。

推荐打卡线路

百年文化推荐打卡地(蓝色)

天后宫-文庙-大境阁-普育堂-商船会馆-龙门村-书隐楼-徐光启故居

名人圣地推荐打卡地(红色)

湖心亭绿波廊-城隍庙-豫园

休闲娱乐推荐打卡地(黄色)

老字号(童涵春堂 双妹雪花膏 冠生园 乔家栅 南翔小笼 五香豆)-城隍庙元宵灯会

见证人物

姓名:小砖

年龄:700岁

居住地:上海老城厢

座右铭:我是一块城墙砖,哪里需要往哪里搬。

01市镇雏形

砖的自述:最初,我还尚未被烧制成型,只是小河旁的一抔黄土。渐渐地,人们慢慢在河边聚集,形成集市,这是老城厢最初的模样。

时期概述:751年华亭设县,标志着在上海地区出现了第一个行政建制。河网纵横、鸡犬相闻,传统江南水乡风貌是当时老城厢的社会生态。宋末元初,随着市舶司的设立,一个以海洋文化为文化母体的市镇开始兴起。

打卡地:丹凤楼(天后宫)

丹凤楼曾是南宋时期天后宫内的一座楼,元末楼毁。明万历,重建于万军台上。由于丹凤楼是登楼远眺黄浦江、端午登高观赏大赛龙舟的最佳地点,于是“凤楼远眺”就被列为“沪城八景”之一。如今天后宫虽已消失,但我们依然能进入丹凤楼所在地——古城公园,登上公园内的城墙,纵览沪上美景,重温当年古人端午赏龙舟、重阳登高望远的心境。

丹凤楼原貌

丹凤楼遗址景观现貌

02传统行政中心

砖的自述:市镇逐渐繁荣,老城厢从镇变成了县,地位不断提升。当官的、读书的、做生意的,从各地来到这里。可随后“倭寇”坐着船来到这里烧杀掳掠,百姓们苦不堪言,当官的就下令建造城墙抵御倭寇,我就是那个时候被工人烧制成砖筑在城墙上的。

时期概述:1292年上海设县,1553年,老城厢筑城墙。老城厢成为上海的行政中心。至明代中叶,上海县日趋繁荣,城内形成以县署为中心,南北东西纵横交错的街巷格局。明代中期,老城厢俨然一座蒸蒸日上的江南传统市镇。

打卡地:城隍庙

城隍庙是中国传统的道教庙宇。自清代起,城隍庙就成为老城厢内重要的小商品和吃用俱全的综合性市场。改革开放后,城隍庙及豫园经过改造,以豫园商城为主的商品市场与旅游园区成为新时代老城厢的重要名片。

城隍庙今貌

南翔小笼

打卡地:文庙

上海文庙始建于元代,位于学宫街,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1853年(清咸丰三年)上海小刀会起义,在文庙设指挥部,清军攻陷上海县城,文庙被炮火所毁,后迁址重造。文庙原先的甬道上立着四座牌楼,这条甬道即后来的四牌楼路。

文庙

打卡地:大境阁

大境阁位于人民路大境路口,是老城厢城墙的一部分。清道光十六年(1836年),两江总督陈銮题字“大千胜境”,此为“大境”之由来,从此大境关帝殿名声大振,冬日雪后登上大境阁,远眺吴淞江南岸蔚为壮观,遂成为当时“沪城八景”中的“江皋霁雪”。

历史照片里的大境阁

大境阁与现存城墙今貌

03东南大都会

砖的自述:人们在城墙上开了好多城门,欢迎四面八方的人来到上海做生意。每天,我都看着江边车水马龙。

时期概述:封闭的城墙并未阻断城市的对外商贸与交流,十六铺一带“帆樯如林,蔚为奇观,每日满载东北、闽广各地土货而来,易取上海所有百货而去”,随着明末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天主教开始在上海传播,徐光启等一批先明人士开始开眼看世界,一座商业繁荣、思想开放的城市已经跃然出世。清初的上海已是江南的商业中心和南北贸易之枢纽。

打卡地:三山会馆

三山会馆位于中山南路1551号,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是上海唯一保存完好的晚清会馆建筑,上海工人三次武装起义遗址。上海工人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为响应北伐、推翻军阀政府在上海的反动统治,先后举行了三次武装起义,指挥部就设立于此,周恩来曾到三山会馆慰问工人。

三山会馆

打卡地:商船会馆

在会馆街38号,有一座上海最早的会馆--“商船会馆”,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道光初年上海沙船业的黄金时期,商船会馆在上海各行业会馆中的地位达到顶峰。

大都市里的商船会馆

大都市里的商船会馆

打卡地:龙门村

龙门村位于河南南路790弄。乾隆时此地建吾园,园荒废后建龙门书院,是上海四大书院之一。1904年龙门书院改组为上海道立师范学堂。1932年,学校迁址改名上海中学,原校址为地产商收购,改建龙门村。

龙门村现状

打卡地:书隐楼

位于天灯弄77号。是上海市区仅存的一处较为完整的大型清代建筑,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建筑内的砖雕、木雕琳琅满目、做工精美,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书隐楼

打卡地:徐光启故居

位于乔家路249号。原为徐光启故居,建于明万历年间,因屋有上下各九间,故俗称九间楼。九间楼为二层楼房,为区境内仅存的一所明代宅第。原屋曾经修葺,但屋上部分斗拱等及古井,均为明代式样。至1992年,仅存上下各两间。现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徐光启故居现状

04民族自强阵地

砖的自述:后来,在城墙外,越来越多的地方变成了城市的样子,我听人们把外面叫做“租界”。再然后,我和我的兄弟姐妹们就被从城墙下拆了下来,有的去填了护城河,而我被运去建了一个新的房子,叫做“新普育堂”。好景不长,上海再次陷入战乱,我看到了很多人颠沛流离,家破人亡。可是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希望,最终坚强地挺了过来,开始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时期概述:上海开埠后,上海逐渐发展为“三界四方” 的独特都市,华界举办重大节庆活动、接待外国来宾,基本都在老城厢内举行。同时,这里也成为了最能发出华人声音的场所,四明公所事件、国货运动、民族觉醒下的华人自治运动均从这里发端。1937年后,日寇的铁蹄蹂躏了老城厢,人们的生产生活受到了很大的破坏,南市大轰炸更是将老城厢几乎夷为平地。南市难民区的设立,成为战火中的“诺亚方舟”。与此同时,中华民族反对帝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运动也在不断酝酿之中。

打卡地:梨园公所

民国以后,“九亩地”与毗邻的戏馆街连城一片,集中了歌舞台、新戏院、新剧场、小世界、齐云楼茶馆(喜云楼戏院)、以及伶人公所和梨园公所,形成了“九亩地”剧场圈,带动了上海戏曲戏剧事业的繁荣发展,而且还将中国传统京剧的改良推向高潮,为海派京剧的兴起创造了历史条件。后梨园公所改作他用。

梨园公所现已改作他用

打卡地:梓园

位于乔家路113号,是海上闻人王一亭的私人花园。画家吴昌硕在上海的艺术活动除了豫园外,就是梓园。1922年爱因斯坦曾造访梓园。今天的梓园仅存门楼、两层住宅及佛阁。

梓园现状

爱因斯坦在梓园前的照片

打卡地:新普育堂

新普育堂为上海近代的慈善设施,由城墙拆除后的城砖建设起来。1928年,全国工商实业各界人士联合商议,为了“排除洋货横行,积极提倡国货”,决定在上海举办中华国货展览会。会址选择在半淞园地区的新普育堂前的一块空地上。并将新普育堂前的马路改建为柏油路,开放了老西门至半淞园的电车,在普育堂内加装了照明设备。为纪念这一爱国运动,在“中华国货展览会”会场前的路被命名为“国货路”,沿用至今。

国货运动时的盛况

打卡地:警钟楼

光绪33年(1907年),上海救火联合会成立,整顿华界消防,并效仿租界建立了一座警钟楼,于1910年竣工,并向市民开放游览,成为上海的新景点。此后,在辛亥革命及上海第三次工人武装起义时,警钟楼均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史照片中的警钟楼

警钟楼现貌

05国际大都市的乡愁

砖的自述:慢慢地,人们的生活逐渐发生过了改变,夜晚和白天一样灯火通明,人们坐在铁皮盒子里,在路上快速的移动;人们的房子越来越高。而我则被人们小心翼翼地保护起来,被当做是这里发展的见证。

时期概述: 1949年新中国成立、1978年改革开放之后,上海以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了世人面前,时髦的摩登都市下,老城厢更多地寄托了人们的一份乡愁,古典江南的中式之美,与现代之美互为补充。外国政要来沪必来此处,正是怀着一种对老城厢内中国传统文化的崇仰之情。2005年老城厢被列入上海市历史文化风貌区之一。

打卡地:湖心亭绿波廊

绿波廊是上海的招牌餐馆之一,建于明嘉靖年间。20世纪 80 年代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华,1998年克林顿访华均曾到访豫园,并在绿波廊享用了美食。

湖心亭绿波廊

打卡内容:上海老字号

近代以来,许多著名的上海老字号均诞生于老城厢。冠生园、童涵春堂、乔家栅糕点、奶油五香豆、双妹雪花膏等一批著名的老字号均从老城厢逐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

老城厢里的老字号品牌

打卡内容:城隍庙元宵灯会

元宵节前后,老城隍庙大小店铺、住户居民都张挂起制作精巧、式样繁多的灯彩。大街上还会出现“文灯”、“武灯”的表演,分别以江南丝竹或锣鼓为配乐,或徐徐前进,或鱼龙飞舞,灵活多变,非常精彩。

元宵节时溢彩流光的老城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