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五行”之说
金木水火土
古代人民正是从五行
认识这个世界的
这足以佐证“水”的重要性
水让古代人民
对很多自然科学
产生了初步的认知
今天我们就从“水”入手
聊一聊
治水与自然科学的关系
为了治理水患,原始先民在长期的治水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发展水利技术工程,并在水文测量、修筑围堤和兴修水利的过程中,推动水利、冶金、纺织、陶瓷、交通运输以及天文学、数学、力学、地理学和生物学的发展。从大禹治水的传说中,可以了解治理洪水的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治水思想的萌芽
在面临浩浩洪水和
鲧治水方法失败的局面
大禹创造性地提出了“疏川导滞”的
疏浚排洪治水方案
由于当时的科技发展、生产力水平低下,大禹采取的不是“征服自然”“人定胜天”的办法,而是顺其自然、给洪水出路的办法。
大禹治水所采用疏导方法,是行之有效的科学治水方法,也是我国水利科学产生的标志,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方法得当并取得最终胜利的大规模治水活动,谱写了我国治水历史的第一页,揭开我国水利科技史的序幕,是中国水利科学思想的肇始。
数学知识的萌芽
我们的祖先很早就积累了
关于事物的数量和形状的数学知识
人们认识“数”是从“有”开始的
起初略知一二
以后在社会生产和实践中不断积累
知道的数目才逐渐增多
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左准绳,右规矩……随山刊木,定高山大川”,这里面也蕴含数学知识。
《周髀算经》载:“故禹之所以治天下者,此数之所有生也。”
汉代赵君卿在为《周髀算经》做注时说:“禹治洪水,决疏江河……使东至于海。”
当然,把数的产生与应用全部归功于大禹有点牵强,但是大禹所发明的“准绳”“规矩”的测量工具,进行水文测量等治水实践中,肯定离不开数学计算,治理洪水的工程技术活动确实推动了数学的进步。
大禹治水推动数字进步
天文历法知识的萌芽
我国是天文学发展最早的国家之一
在以采集和渔猎为生的旧石器时代
我们已经对
寒来暑往的变化、月亮的圆缺、
动物活动的规律、
植物生长点和成熟的时间
逐渐有了一定的认识
新石器时代
社会经济逐渐进入
以农业、牧业生存为主的阶段
人们更加需要掌握季节
以便不误农时
我国古代的天文历法知识
就是在生产实践的
迫切需要中产生出来的
大禹治水时,“载四时” 的传说,应与天文历法有一定的关系。洪水泛滥与四季变化关系密切相关,一般每年的七八月是洪水暴发期。
1960年,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出土了四件形体较大的陶尊,有两件刻画有两个图形,其描绘的应是太阳、天气和山岡。有人认为,这是一个变体的“旦” 字。这些陶器可能是用来祭祀日出,祈求丰收的祭器。这些陶器的年代距今约4500年, 和大禹治水时代相近。大禹治水时,对气象规律也有所了解,因地因时制宜,才能取得治水成功。
农业的进步
在治水成功以后
大禹兴建水利灌溉工程
开垦土地,植谷种粮
栽桑养蚕,发展农业生产
在陕西关中地区的泉护村发现新石器时代的炭化稻米、在登封王城岗遗址发现的磨制石器有铲、斧、凿、刀、镰、镞等以及炭化农作物粟、黍、稻、大豆,说明农业工具得到改良和进步。
另外,通过对“九州”的土壤普查,分清了土壤的品质优劣,在了解了各地不同物产的同时,可以根据不同的土壤性状,因地制宜地种植不同的农作物,促使旱作和稻作都得到了较快发展。
原始的地理学
“禹卒布土,以定九州”的传说
是大禹建立国家政权的反映
《禹贡》就是根据大禹治水,“以别九州”的传说,以黄河中下游地区为中心,将国家分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大约包括今河南、山西、河北、山东、江苏、安徽、湖北、四川等省的全部,及江西、湖南、陕西、甘肃的大部,宁夏、内蒙古、辽宁的一部。可见治水活动对我国古代地理学产生深刻影响。
大禹划分九州
总之,在大禹治水、区划九州的实践中,萌生了最初的农业地理、气候、土壤、生物、历法知识,孔子曰“夏时得天”,高度评价了夏代的农业成就。史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农事见诸文字记载,结束了口耳相传“结绳记事”的原始阶段,促进了科学技术的萌发、积累与传播。
原来
古人从治水能获得那么多的知识
天文、地理、数学……
水真是个好朋友
让我们一起来守护它吧!
来源:广州白云湖景区、水润京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