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超大城市多模式轨道交通规划的创新实践:上海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及近期实施方案

作者:SUPDRI

编者按:

超前规划与发展轨道交通是上海城市规划建设的重要经验。上海正按照国家战略部署和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要求,以改革开放排头兵的步伐,向建设卓越全球城市的目标迈进。轨道交通网络,作为上海城市综合交通系统和市民公共交通出行的骨干,是实现城市宏伟发展蓝图的重要支撑,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重要引擎。

01

规划背景

结合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空间结构,围绕中心城市进一步高质量建设都市圈、城市群,是新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国家战略指引下,上海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格局,推动构建上海大都市圈,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世界级城市群。

为落实“上海2035”总体规划,上海全力加快“五个中心”建设,并按照“网络化、多中心”的空间体系和底线约束的发展要求,不断提升主城区的功能等级,完善新城的综合功能,促进新市镇的协调发展。

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轨道交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上海建成了全球最大规模的地铁网。面对飞速发展的轨道技术、持续增长的出行需求、日益拥堵的城市交通,如何从规划上统筹轨道交通发展,成为交通规划领域的重要课题。

在此背景下,结合“上海2035”总体规划的深化实施,开展了新一轮轨道交通线网规划(2017-2035年)和建设规划(2018-2023年)编制工作,积极探索超大城市超大规模轨道网高质量发展的路径。

02

规划内容

1、规划策略

目前,上海轨道交通已形成18条线路,建成了运营里程数超750公里、日均客运量超1000万乘次的超大规模网络。新的发展背景下,本次规划面临着深度城镇化背景下轨道网与多层次空间协同、既有超大规模网络背景下线网服务功能提升、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轨道交通设施集约化布局等挑战。为破解上述难题,规划进一步聚焦“系统调结构、市域提功能、建成网更新”三大规划策略。

一是随着区域干线铁路和地铁网络日渐完善,交通一体化已经迈入建立高等级地方性网络的新阶段。亟需打破地铁单一层次在服务时效、空间引领能力方面的瓶颈,突破行政区划,主动谋划线网级配优化。

二是进一步强化对主城区和新城的服务,通过网络编织和加密,全面提升对全球城市核心功能承载区和节点城市的支撑。

三是充分挖潜既有超大规模网络功能,探索车站改造、车场再利用、铁路通道复合利用等轨道交通领域存量更新改造方法。

2、总体方案

继承上一轮的线网规划理念,提出“一张网、多模式、广覆盖、高集约”的新理念,形成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3个功能层次、3个1000公里的规划网络。

图1  远景轨道交通网络结构图

表1  轨道交通系统功能层次一览表

本次规划重点是强化市域线的快速服务功能,构建“市域30分钟、近沪45分钟”出行圈;提高市区线覆盖水平,中心城站点600米范围覆盖70%以上的人口和岗位;增设局域线网络,构造新城骨干公交系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进布局方法、优化规划标准,在城市开发边界内落实新增车辆基地布局。

结合城市近期发展重点和网络布局优化需要,近期选取9个项目开展建设,并加强包括市域铁路与国铁的直通运营。

图2  近期建设规划方案示意图

03

创新与特色

1、一网多模,探索适应都市圈发展规律的多网融合路径

(1)突出多网融合:以人为本,强化由单一设施网向立体服务网转变

规划理念强调以人民为中心的规划初心,强化由单一设施网规划向立体服务网规划转变,从源头上推进多网融合。在发展模式上,关注出行幸福感,强化服务一张网,通过市域线、市区线、局域线3个功能层次的合理分工和高度融合,打造整体运营网络。在网络布局上,强调对于多层次空间的高效服务,同时关注资源共享和复合利用,实现轨道引导下的空间高品质发展。

(2)突出区域视野:加快地方主导的市域铁路网建设,适应都市圈发展

在网络规划层面,展望上海大都市圈发展,依托市域线预留跨省接口。在近期实施层面,提出建设地方主导的市域铁路网。编制完成国内首个涵盖市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的多模式轨道交通近期建设规划,积极探索轨道网与国铁网融合。

(3)突出布局引领:优化布局重点,丰富系统制式,关注新城发展

在布局重点上,向提升市域快速功能和局域补充功能倾斜;在制式上,向涵盖市域铁路、现代有轨电车的多层次体系发展,形成更具实施性的功能分级。在此基础上,依托市域线打造新城和主城片区副中心枢纽,围绕枢纽布局局域线网络,形成都市圈节点城市间更为高效的连接和节点城市内更高品质的服务,为城镇发展赋能。通过强化功能分级和枢纽锚固大力推动轨道网内部融合。

2、一路多线,谋划适应多层次空间多样化出行的互联互通

(1)市域线:轨道交通市域线之间以及与干线铁路互联互通,利用铁路通道扩大连通范围

改变传统地铁“一路一线”运营模式,提出了市域铁路之间以及与国铁互联互通运营的“一路多线”的网络规划和近期建设方案。

图3  市域铁路之间以及和铁路干线互联互通运营规划方案示意图

(2)市区线:新增市区线之间结合客流需求考虑互联互通运营,提高运营组织灵活度

面向乘客需求,汲取运营经验,加强市区线之间互联互通,提高运营组织灵活度,适应超大规模网络大客流运营需要。

(3)精准预测:搭建区域交通模型,探索基于多源大数据的多模式轨道客流预测方法

搭建联动沪、苏、嘉三市的交通模型,探索适应跨区域互联互通的出行方式链模型,进行客流预测。

3、空间协同,探索轨道交通与用地规划的多层面互动

(1)超前谋划综合开发:布局阶段研究综合开发主导功能,缝合线路建设和车场开发

为避免轨道建设和上盖开发“两层皮”问题,在线网规划阶段超前谋划上盖开发,按照“公益优先、复合利用、功能补充”的原则,明确上盖开发基本功能。

图4  轨道交通车辆基地开发功能导向

(2)人口岗位系统评估:从职住平衡、站城一体角度评估沿线用地规划,提出优化建议

促进职住平衡、站城一体,从网、线、站层面引导和统筹轨道交通与人口、岗位布局关系,推动轨道和用地协同发展。

(3)规划预控+弹性预留:超前开展线路规划控制,主城区和新城预留市区线发展通道

依托规划信息平台和管控机制,提前开展规划用地控制;并在主城区和新城预留市区线通道,体现规划弹性。

4、标准支撑,实现资源紧约束背景下规划标准优化

(1)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倡导车辆基地、控制中心等深度资源共享,减少土地占用

充分利用市域线互联互通特征,提出“停车场多线一场、车辆段全网布局”的规划策略;通过开展地铁资源共享专题研究,进一步提升市区线资源共享水平。

(2)更高品质的建设型式:推广车辆基地立体化、地下化建设,提高用地效率

推广车辆基地紧凑、立体建设,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减少空间分割,提升空间品质。

(3)更高标准的用地指标:多措施压缩车辆基地的用地标准,纳入相关地方标准

建立标准体系,通过平面压缩、立体布置等方法压缩地铁用地标准,节约用地,并通过专题研究提出国标尚未覆盖的市域铁路用地标准。相关研究的指标均在地方标准中得到实践。

04

实施与应用

通过统筹推进线网、车辆基地布局、近期建设等一系列专项规划,有力深化并落实了“上海2035”总体规划。

同步完成了线路规划控制方案,适应了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管控要求,指导了相关规划的编制,为近期工程实施提供了规划依据。

目前,机场联络线已全面实施并列入了国家推进长三角综合交通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标志性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