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仓城的这几条河,每一条都有故事

河道

仓城因水而兴,因仓而盛。古代,仓城地区河港交叉纵横,载于旧志的有10余条大河支港,成为当时仓城街区的生命线、交通线、人文景观线、街区自然分隔线。豪宅民居依水而建,形成了“小桥、流水、人家”的水乡市井人文风貌。

一、市河

市河,古称秀州塘。五代至南宋时,华亭县隶属秀州(今浙江嘉兴),秀州塘由此得名。秀州塘其源为杭州西湖,由嘉兴而来,到古浦塘口东流入市,故又称市河。

市河东接人民河,流入大张泾入浦,北纳钱泾桥河及沈泾塘诸水,南通黄墙港入浦,西接古浦塘,向南纳秀春塘。

摄影:阿水先生(彭成根)

二、秀春塘

秀春塘,古代亦称秀州塘,俗呼大官塘,北起六角尖市河与古浦塘的会合处,向南达坝河,东折接小横潦泾入黄浦;西折经毛泾港河(石湖桥河)入油墩港。

摄影:黑子

宋元时,秀州塘为华亭县通往秀州的重要水驿道。据元人记载:“环云间皆水,惟西南塘路可通”,指的就是秀州塘的官塘路。

据旧志记载,清代乾隆年间,从问俗道院到吉阳的石湖桥,沿秀州塘向南,有一条六里长的官塘路,是浙省官员来松到小普陀寺驿站停歇和四方百姓往来的必经之路。

沿秀春塘六里长的石板官塘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还在。饱经历史沧桑,石板路变得斑驳不堪。如今的官塘路早已废弃,惟秀春塘水依然长流不断。

三、古浦塘

古浦塘,又称河浦塘。相传秦朝时,在今跨塘桥西的古浦塘岸有一条宽阔壮观的大驿路,道路两侧青松成行,绿荫蔽日,是秦始皇东巡车行的大道,时称秦皇驰道。清乾隆《娄县志》对秦皇驰道在松江的地理方位作了明确记述:“今昆山南四里为古浦塘,驰道即塘之岸。又昆山北亦有秦皇走马塘。”公元前210年10月,秦始皇第五次东巡,自咸阳一路南下,经云梦、渡长江,过三泖、小昆山。从地理走向看,秦始皇车驾走的当是古浦塘岸这条驰道。

摄影:阿水先生(彭成根)

跨塘桥下古浦塘又曾是康熙皇帝南巡离松之处,可谓是御用临时码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和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春天,康熙皇帝两次南巡时到松江巡察。其中康熙皇帝第一次巡视松江离去时,志书明确记载:“四月乙丑朔,上由西门跨塘桥登舟幸浙江。”其时松江提督张云翼率府县文武官员在古浦塘边跪送,数以万计的百姓,扶老携幼,随舟拥道,欢声此起彼伏,送行仪式之隆重,在松江历史上堪称空前绝后,它为仓城地区的历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四、沈泾塘

旧时,沈泾塘水运发达,航船南来北往,络绎不断。

在松江,入书入志的千年古河沈泾塘可称得上是一方名川,最早记载见南宋绍熙《云间志》:“沈泾塘。在县西五里。南接运河,北接大盈浦。蓋自檇李城下,水流东北,则此塘所以泻上流之水也。往时岁旱,浚之,遇潮涨,则亦可以引松江之水,以资灌溉。”

沈泾塘历经千年沧桑变迁,至今还留存不少民间传说与故事。元代,在沈泾塘最南处建秀野桥。明代,在秀野桥北的沈泾塘东畔建有水云亭,旧名水云停处,后称接官亭,凡官船到府城多泊于亭下,郡官迎接饯送均到此地。乾隆四十九年(1784),于水云亭设急递铺,名沈泾铺,至广富林铺共九里,配有司兵5人,专司传递普通官方文书。清光绪年间,设水云亭汛,辖四十三保一区西新坊图、附三图、上四图,配有汛兵2名,负责水上汛防安全。水云亭离郡治西街(今中山西路)不远,很是热闹。清人黄霆《松江竹枝词》云:“西街一路兰麝薰,笑踏红尘到水云。才过春风寒食节,女郎齐著百花裙。”写出了清明节前妇女穿百花裙结伴上街到水云亭游玩的欢乐场景。

沈泾塘位于府城西隅入城口,易生战事。清咸丰十年(1860年)二三月,太平军忠王李秀成大举进攻松江,华亭、娄县两知县提调松江府城内守兵二三千名,又募集数百名官勇守城,在县城西北大桥处(今田村大桥)沈泾塘上竖立木栅防御。五月十三日,太平军进至广富林一带,娄县知县卞乃渑率乡勇在秀野桥大桥接战,结果一触即溃,太平军从西门攻入,占领郡城,卞全家遇难。

摄影:云间渔夫

五、黄墙港

黄墙港,旧名“二里泾”,又名黄祥港。

古代的二里泾,河面甚宽,水流湍急,汊口有坝,为当时县城西部的一条南北通航河道。

明代,二里泾北段(今仓城六村东首)处于水口要道,由于潮汐冲激,堤岸屡修屡圮。明万历年间设如来石幢以镇之,清康熙年间里人又以余地建庵,取名为“九莲庵”。

二里泾到底何时更名为黄墙港,史载不详。据零星志料,旧时在秀南街东首横街的南端有一座康庵,又名康宁庵,位于仓七图东横泾桥南,与九莲庵相隔不远,始建于宋绍兴年间,其东即为二里泾。清初抗清英雄夏允彝投松塘自殉、其子夏完淳在南京英勇就义后,所有家产均被清政府籍没。夏完淳的母亲和夏完淳的妻子钱秦篆、姐夏淑吉3人一起在康宁庵出家,剃发为尼。同治五年(1866年),平湖女子张氏重修此庵。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住持尼闲贞又募修庵堂。清宣统三年(1910年)正月,小茜泾乡立第一初等小学校就设于康宁庵,不久迁出。解放前,庵内尚有尼姑十余人,1958年庵毁。在前几年的自然村旧地名调查时,据一些常住二里泾附近的仓吉居委会高龄老人回忆说,由于康宁庵山墙均饰以黄色,故周边的村落被乡民称为“黄墙头”。从民国起,黄墙头一直沿作自然村名,二里泾也慢慢地被人改称为黄墙港,一直沿用至今。

六、其他附城河诸支港

市河以北有小清河、包家桥河、钱泾河等。市河以南东西流向的有横泾、蒋泾、小仓桥河等。

经过数百年的沧桑巨变,仓城地区的水系网格早已今非昔比,除了市河、秀春塘、古浦塘、沈泾塘、黄墙港与钱泾港(重浚)外,其他老河道均先后被填废成陆,踪迹无存,但这些河流地名依然遗存在人们的记忆中。

END

通讯员:小仓

编辑:沈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