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晚清时期,上海已发展成为有100多万人口的通商口岸,但尚无专门的消防机构。嗣后,县城工商业渐趋发达,人口激增,火灾也随之增多,民间士绅鉴于慈善机构办的消防力不胜任,于是纷纷组建救火团体。1907年,上海县城厢内外已分四区设立救火团体。当时,士绅李平书提出“主权攸关,力持不可,建议改良内地火政”的主张受到绅商们的赞同,并于当年在华界成立救火联合会。
小南门警钟楼
中华路581号
这里原是清代水次仓“敏”“惠”二廒房的仓基。1884 年(清光绪十年)后,因米价日昂,完粮改征银两,廒房即不复修理,日就倾圮,废后变为大高泥墩。1880 年(光绪三十四年)知县李超琼将廒基拨给救火联合会,随之建起了警钟楼。
小南门警钟楼旧貌
民国《上海县续志》记载:“……邑为通商巨埠,人烟稠密,火患频仍,非施救迅速,必致燎原。”救火联合会于募集巨款后,亟起经营,自绘图纸,承造迄于工竣,前后凡六月,于1909年(宣统元年)落成,耗资一万二千元。警钟楼“高十丈五尺八寸,分作六层,每层相距百级,设小平台三,大平台一。第四层悬警钟,纯用响铜铸成,高三十九寸,下口六十寸,重量四千八百磅,鸣时响振云表,声达数里外。楼全用铁质制造,结构玲珑,装配合法,中为螺旋梯,可迴环拾级而上。梯之四围皆用网柱,重重密布,若网罗然,人行其中,几忘登高之险、绝顶之劳……上建瞭望室,四周窗牖,穷睫所至,毕现无遗。楼顶又有台,尤足高瞻远瞩。望警四人,日夜轮流驻守,遇灾鸣钟报警,各社得迅赴施救,从此有备无患……” “凡遇灾,先鸣警钟二十五下,旋照各段记数鸣钟。钟楼上日间用旗,夜间用灯,亦照鸣钟数,自一至五分别悬挂。”鸣钟时以钟鸣数表示地段,一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南,二下为城内肇嘉浜以北,三下为城外十六铺桥至董家渡,四下为城外董家渡至南火车站、放生局,五下为放生局至西区租界止。朱文柄《海上竹枝词》有:
乱钟初敲莫慌张,
几下分清按地方。
但愿听来非本界,
尽堪高卧不提防。
警钟楼遇警鸣钟地段对照图
1927年3月21日,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时,曾于警钟楼频频鸣钟,作为起义开始的信号。自南市有电话设置后,警钟即行废止。本可瞭望之用,矗立高空,可资来往行人驻足瞻观,现已封闭不对外开放。
今日警钟楼(朱曦 摄)
二
上海开埠后不久,人口众多,建筑林立,工商业逐渐繁荣,在促进上海近代化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上海消防事业的发展进程。1852年(清咸丰二年)租界西侨组织消防队,设岗瞭望。1863年(同治二年),工部局从美国购买“救火洋龙”一架,系一台大功率手揿泵灭火机,并商议组织消防队。经历年发展,两租界都建有多座救火会建筑,其中较大型的有7处。
《申江胜景图》:救火洋龙
中央救火会
河南中路280号
早期的中央救火会
1866年7月20日,上海第一救火车队在今河南中路280号处成立。为推广成立救火队,当月还在外滩进行了一次救火演习。1881年初,火政处在中央救火会建了一个木结构的瞭望台,站在台上基本上可以看清租界范围内的任何一处火情。而后又从美国购进了一只重达6150磅的大铜钟,挂在木结构的高塔上,一旦发现火情,立即敲响报警钟,附近的教堂及停泊在黄浦江上的商船、兵舰,听到报警钟声后也必须立即敲钟。1994—2007年,这里曾经是上海市消防局机关大楼,之后成为黄浦支队河南中队所在地。2019年,随着老市府大楼所在的黄浦区160街坊保护性综合改造项目的启动,未来将打造为高端现代服务业历史经典街区公共空间。
拆除前的消防河南中队大楼(网络资料图)
新闸救火会
北京西路295号
1909年,新闸救火分处开工建设,至1910年7月完工,后于1911年2月26日正式启用。3月1日,第七维多利亚蒸汽救火车队进驻此处。维多利亚队原本设在外滩仁记洋行大院,其救火车系中国火险公司财产之一。抗战胜利后,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设为新闸消防区队。1949年后,市公安局消防处设为北京西路消防队。1983年起编入武警序列,称为市消防总队第五大队。现为黄浦区北京消防救援站。
昔日新闸救火会,今日北京消防救援站(今照张渊源摄)
虹口救火会
吴淞路560号
1866年“火政处”设立的虹口机队
1867年1月7日(同治五年十二月初二),公共租界工部局宣告 “火政处”成立后设有上海机队、虹口机队、金利源机队及钩梯队等,其中的虹口机队即虹口救火会的前身。当时队部设在现址的南首海宁路北吴淞路东侧,即俗地名称为沈家湾这一带,因此有沈家湾救火会的称呼。
1930年代的虹口救火会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租界当局一再越界筑路,扩大势力范围。1915年8月,将虹口机队迁入现址新建房屋,并于1917年建成三层砖木结构建筑。该建筑设有训练场,有36米高瞭望塔,瞭望半径可达5公里,当时就能远望控江路、五角场一带。这幢建筑坐落于武进路吴淞路路口转角,大门朝西南,呈巨大凹弧形,颇有气势。底层主要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和值班室,三楼即宿舍,靠哈尔滨路处设有仓库。新址启用后,原址则改为该队的分支机构,供停放照明车、云梯车等,当时内部称此为“小行”。几年后,“小行”又迁至吴淞路嘉兴路口(即现址以北今吴淞路四平路口附近),不久即撤销。起初,消防机车系用马匹拖拉,1922年后始改用汽车。1945年抗战胜利后,该队由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接收,改名虹口消防区队。1949年后由上海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现为虹口区虹口消防救援站。
虹口救火会经典容颜不改(张渊源 摄)
杨树浦救火会
杨树浦路1307号
原为1890年公共租界杨树浦警察局旧址。1921年,工部局在此建造31.5米高的瞭望台、水龙间和消防设备,建立杨树浦桥救火会。1945年,成立上海市警察局消防总队,设杨树浦分队。1965年划入部队编制,1983年起隶属武警上海消防第四大队,现为杨浦区杨浦消防救援站。主楼三层,底层为消防车库,二楼为办公室,三楼为宿舍,瞭望台设于屋顶,建筑入门后为700平方米的大操场。1982年在紧邻的禽蛋三厂主厂房平顶上设立瞭望台,高55米,当时可远望东至复兴岛,西至大连路,南至浦东大道,北至唐山路这一范围。
杨树浦救火会今昔(今照张渊源摄)
静安寺救火会
愚园路350号
1899年,公共租界工部局在愚园路现址建立静安寺消防分处,1922年建造这幢大楼,称静安寺救火会。建筑原为三层,后扩建加层形成现今之规模。1942年9月改为静安寺消防区队。抗战胜利后,上海市警察局消防处接收静安寺消防区队。1949年后,市公安局消防处接管,1983年起编入武警部队。现名为静安区静安消防救援站。
日渐高大的静安寺救火会(今照张渊源摄)
宜昌路救火会
宜昌路216号
1932年,日商集资由公共租界工部局在该址建造救火会大楼,因地处宜昌路而得此名,属工部局火警处掌管。1941年被侵华日军接管,抗战胜利后由国民党上海市警察局接管。1949年后由上海市军管会接管,1951年6月划归市公安局消防处管辖,改名市公安局消防处第四区宜昌路区队。1973年1月,改名市公安局消防处第三大队宜昌路消防中队,1983年1月,隶属武装警察部队系列,改为武装警察部队上海市总队消防处第三大队宜昌路消防队。现名普陀区宜昌消防救援站。
1936年救火队员在宜昌路救火会前留影(网络资料图)
该建筑系一幢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四层大楼,上有十三层40米高的火警瞭望塔,耸立在苏州河畔。当时,登塔顶不仅可以俯瞰苏州河两岸的广大地区,还能瞭望静安、长宁、普陀、闸北等市区及宝山、嘉定等郊区在内的广大区域。大楼底层为消防车车库,二至四层为办公用房和消防队员及其家属宿舍。
夜幕下的宜昌路救火会(朱曦 摄)
嵩山路救火会
淮海中路193号
公共租界工部局建立“火政处”后,法租界公董局在1869年5月17日(同治八年四月初六)建立了救火会。法租界救火会原与公共租界合建,1908年5月1日(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二)始独立。1931年1月1日,公董局设火政处,下属消防站多分驻各捕房内。法租界内的消防站附属于顾家宅捕房,有消防员2人,工役2人,马1匹,水龙卷带1000尺。
宝昌路(嵩山路)救火会旧影
1911年 (宣统三年),宝昌路新建一消防站,瞭望台上安装报警钟。该站先后更名霞飞路和嵩山路消防站(队),备有消防车3辆,救护车1辆,电动泵浦高压水枪1支,备用放带机1部。日伪政权接收租界后,嵩山路消防队隶属伪市警察局消防处。抗战胜利后,属市警察局消防处,并改称嵩山路消防区队。解放后,嵩山路消防区队改称消防中队,属市公安局消防处。消防监督由公安分局治安股(科)设消防组负责。1980年1月公安分局设消防科。1983年1月消防科纳入武警序列,受市公安局消防处(局)和公安局双重领导。现名黄浦区嵩山消防救援站。
嵩山消防队大楼(张渊源 摄)
来源:图溯上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