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丨在《金乡》当中回顾当年的风起云涌,看英雄造时势

《金乡》

哲贵 著

上海文艺出版社

9787532174287

内容简介

这本非虚构的创作初衷是以温州金乡镇为样本,见中国近四十年巨变。著名学者梁鸿创作的《中国在梁庄》写出了一个真实的梁庄和梁庄人的生存状况,梁庄只是中国的一部分,是中西部地区的缩影,在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之际,需要有这么一本反映中国的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非虚构作品,而在东部沿海地区中,温州,和这个地区涌现出来的温州商人,是改革开放进程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符号。为什么是金乡?第一,金乡建制于明洪武二十年,是当时著名的抗倭古城,与天津卫、威海卫并立,至今已600多年,是座有历史沉淀的古镇;第二,金乡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第一个年生产总值超亿的乡镇,是以商品经济发达闻名的乡镇,是温州模式的发源地之一。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之际,回望与反思金乡的人事,从某种意义来讲,也是回望和梳理中国这四十年来的得与失。

作者简介

哲贵,当代作家,浙江温州人,1973年生。已出版小说《猛虎图》《金属心》《信河街传奇》《我对这个时代有话要说》等。曾获《十月》文学奖、《作家》金短篇奖、郁达夫短篇小说奖等。作品探讨了富裕人群的生活方式及其精神裂变,以及他们与这个时代的微妙关系。一级作家,浙江省作家协会副主席。

精彩书摘

金乡群雄录

文/于是

金乡本是明朝的一座战略性抗倭卫城,至今建制六百余年。东西南北城门围拢出古城墙,护城河圆满兼具功能和美感。

书中虽未提及“金乡”如何得此金光闪闪的名字,但在改革开放四十余年里,许多位成功的金乡民营企业家实打实地塑造出金光闪闪的“温州模式”——尤其令人惊诧的是:这些勇闯时代新路的实业家们竟都来自这座迷你小城:绕城墙一圈仅四点五公里啊!

这是第一本概述金乡企业家群像的非虚构作品,由上下两部、共二十篇人物散文组成,并附有金乡风物小记,以飧大江南北的读者对这座历史名城的好奇。

历史和地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这座小城的格局和气质,当年留在此地开枝散叶的初代移民多半是军旅出身,加上福建沿海地带素来注重传统的家族观念,社区人际关系中又素有结盟尚武之风气,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涌现出这些敢想、敢做、敢闯的能人巧匠似乎有了天时地利人和的必然性。

第一位出场的是被誉为“温州第一能人”的叶文贵:中国第一位自行开发、研制、制作电动汽车的企业家,只因太超前,产品不具有大众市场的土壤,又因拒绝合作和出让品牌权,失去和国际厂商联手的机会,叶文贵作为商人的失败,事实上更像是作为发明家的胜利。

幸亏有之前屡战屡胜的实业战绩,他给了自己安逸的晚年隐居生活,至今仍是金乡镇有口皆碑的典范人物,因为他自主发挥了聪明才智,不止于财富的积累,而是全身心投入理想化的创新事业,即便失意,也不失人格。

继而,接二连三出场的有——徽章大王陈加枢:为我国、乃至世界多国军队提供多年的军用徽章,展现出退役军人顽强的毅力和热情。均瑶集团创始人王均瑶:年仅二十五岁就异想天开,成为国内私人包机史上第一人,继而创建第一家民营廉航公司。

移师上海创建实业集团的白植富:习武出身,最终觅到商界不二法门,投资服装业,抢占了中东市场。担任过上海温州商会会长的儒商杨介生:从最初做饭菜票销售的业务员,自我培养成第一代民营房地产商……还有以摄影、歌唱为艺术追求的美丽女性;还有靠勤劳和智慧创建的猪蹄品牌店,各行各业,不一而足。

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访问诸位企业家的同时,刻意留心地刻划了他们的下一代:与其说他们是“富二代”,不如说是“创二代”,他们大多有海外留学的经验,很清楚自己即将接下父辈打下的江山,他们不仅是接班人,也是新时代的创业者,有的投身过互联网,有的专攻环保科技,这样的传承和发展让人对金乡镇、乃至祖国改革开放大业的未来充满信心。

作者摸索到了——或者说,被强烈的感染到了——金乡人的抱团精神,他们自发创建了最早的信息报,将全国各地的供求信息整合编录印制,发给同乡的大小企业;他们自发捐助家乡的建设;也自发成立了民间慈善组织。身为商界的传奇人物,他们大都选择叶落归根。

在这种语境下,再次提到金乡城外维持数百年的义冢,读者想必都能感受到一种绵延不息的集体善意:仁义礼的传承。

金乡镇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温州地区第一个年生产总值超亿的乡镇,书中也客观地提及经济发展带来的环保问题及其它所付出的代价。当我们回顾当年的风涌云起,依然会喟叹:时势造英雄,而英雄唯自强,才能造时势。

这是一部在时间长河中白描的群像,虽不可能巨细无靡地叙述每一次起落,但也足以让我们看到金乡的全貌。理解金乡,就是理解温州模式,也就基本能理解中国的四十年经济腾飞。

(本文转载自《东方航空》杂志)

来源:上海文艺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