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汇区枫林街道是一个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历史积淀的地区,从上世纪初在枫林桥建立北洋政府“沪海道尹公署”迄今,枫林地区和枫林人在我们熟知的这片土地上,产生了前赴后继、星星燎原的红色精神,见证了新中国带给上海的沧海巨变,绘就了改革开放创新发展的鸿篇巨著。
今天,就为大家介绍藏在阿拉枫林街道的不可移动保护建筑和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漂亮的两层小红楼,
整栋建筑用我们所熟悉的红色墙砖砌成,
就是这朴素的红色,
使整个房屋充满了耀眼魅力。
这里就是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啦,同时也是第八批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之一~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在如今的平江路48号,屹立着一幢清水红砖墙二层大楼。大楼的前身是沪道尹公署(北洋政府时期的行政长官称为“道尹”,“公署”即办公室),在1927年成为上海市特别市政府大楼,门口的平江路命名为市政府路。自上世纪三十年代起,枫林地区成为了旧上海的政治中心,与当时的租界遥相呼应,这幢楼也被称为“上海第一个市政府办公大楼”。
1933年,上海特别市政府新大厦在江湾落成,遂将市政府由平江路迁往江湾新大楼办公。平江路48号楼房后又由外交部上海办事处使用。1936年11月楼房转让给上海军医事业委员会。抗战期间,此处曾为汪伪政府办公机构的一部分。1949年后,房屋收为国有,主楼曾一度作为医科大学幼儿园,辅楼为医科大学教工职工宿舍所在。1975年,电信科学技术第一研究所(原邮电部第一研究所)与上海第一医学院经房屋置换后将楼房作为办公所在地。
这是一栋漂亮的两层小红楼,整栋建筑用我们所熟悉的红色墙砖砌成,就是这朴素的红色,使整个房屋充满了耀眼魅力。而这栋房子在设计上最有意思的是连接主楼和附楼的工字型天台。让方方正正的房子有了蜿蜒曲折的感觉。站在二楼的天台向上仰望,一道道红色的防火墙在篮天上勾勒出明快的弧线,真的是美极了。在总体西式的建筑两端,造型独特的封火山墙高出屋面,采用了中国传统民居封火山墙的变异形式,曲线显得优美。
这是由风格一致、平面相互垂直的两幢房屋组成的建筑,以中国古建筑为蓝本,飞檐大顶,琉璃绿瓦,梁柱斗拱,浓墨重彩,富有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华贵气息。但是,它又不完全拘泥于古典教条主义的束缚,山墙曲线优美,使总体上西式的建筑有了来自中国传统民居风火墙的变异形式,又有山墙垛的曲线和圆形的烟囱烟道口结合,有着别样的活泼灵动。在二层由户外连廊联系,红色砖砌墙面呈现了丰富的肌理,外廊上的宝瓶栏杆透出西方传统建筑装饰遗韵,敞廊上混凝土横梁的率直外露显示出20世纪现代建筑气息。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
附楼南立面局部
就在平江路的特别市政府所在地,蒋介石在这里实施策划了骇人听闻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设置在此地的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驻沪特务处、特别军法处、上海警备司令部成了政变的指挥中心,这里和1928年设在龙华的淞沪警备司令部,以及在漕河泾的江苏第二监狱都是关押、迫害、屠杀共产党人和革命烈士的场所。血雨腥风笼罩了上海。
这3处魔窟在民国1927~1937年十年内战期间,因囚禁、屠杀了大批革命者而溶进了中国历史,成为历史的重要见证。在这里,有数千位革命志士身陷囹圄。面对敌人的酷刑,毫不畏惧,展开了不屈不挠的斗争,深受群众尊敬和爱戴的中共早期领导人陈延年、赵世炎、罗亦农、彭湃、杨殷、陈乔年、杨匏安等一大批党的优秀儿女均在此惨遭杀害,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室内楼梯
2014年4月4日,上海特别市政府旧址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公布为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作者:枫林街道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