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时任国务院总理李鹏把土家织锦——“双阳雀花织锦袋”作为国礼,赠送给当时来访的美国总统布什及夫人,备受布什夫妇的喜爱。如今,这“双阳雀花”出现在土家织锦壁挂中,成了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最新收藏。
世界技能博物馆的最新收藏——“双阳雀花”壁挂,出自土家织锦技艺代表性传承人黎承菊之手。
黎承菊告诉笔者,壁挂上的“双阳雀花”图案与当时作为国礼送给布什夫妇织锦袋上的图案一模一样,“我觉得选这样一幅有故事的织锦壁挂捐赠给世界技能博物馆很合适。”
能作为国礼赠予外国贵宾,土家织锦自然有其特别之处。
土家织锦是我国少数民族四大名锦之一,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土家族凤穿牡丹纹锦 | 图源:民族服饰博物馆
土家织锦被土家族人叫作“西兰卡普”,在土家语中,“西兰”指铺盖,“卡普”指花,西兰卡普就是 “带花的铺盖”。土家族姑娘出嫁时,西兰卡普是不可或缺的嫁妆,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被子。
土家织锦上的“花”图案,外人可能不解其意,土家族人说起来却头头是道。对于只有语言没有文字的土家族来说,这些图案代表的就是土家族人对自然的理解和他们的历史,如“窝毕”(蛇花)和“实毕”(小动物)是渔猎时代的记忆,“阳雀花”是吉祥鸟,“四十八勾”是事事顺心……
作为土生土长的龙山县苗儿滩人,53岁的黎承菊就从小与这些“花”图纹打交道。
黎承菊(右)教授织锦牵线技巧
龙山县苗儿滩镇是土家织锦的发源地,被誉为“土家织锦之乡”,这里几乎“家家有织机,户户有织女”。
“在我们当地,像我这个年纪的女性基本都会织锦。即使是做其他工作的,也要在结婚前停工半年,自己织锦做嫁妆。”
黎承菊至今还记得40年前拥有自己第一台腰式斜织机的情景。
“那年我13岁,过年的时候,我央求爸妈学织锦,后来我爸妈就把一台老的不用的织机拿出来,用扫帚把上面的灰尘、蛛网扫掉,然后又拿到门前的小溪里洗干净。”
黎承菊收藏的老织机、父亲亲手制作的装线篓子
拥有自己织机的第一个晚上,黎承菊就织到了差不多半夜,“我从小就喜欢织锦,更小点的时候,家里人织锦,我就在边上看,他们上厕所或者去吃饭,我就坐上去织几下,织坏了也不会被骂,渐渐地就会了些基础。”
土家织锦的织法很有特色,让人叹为观止。它采用“反织法”,即在织锦的时候,织锦人面对的是织锦背面,能看到的也只有背面,织锦时不靠蓝本,全凭心计。织的时候,背面线绒头显得杂乱无章,但正面却纹饰井然。
黎承菊作品“双阳雀花”壁挂正、反面
黎承菊正式学织锦时,母亲已双目失明,只能口授女儿织锦的要诀,好在黎承菊从小耳濡目染,人也勤快,没多久就从母亲那里出了师,之后进了当地织锦厂工作。
因为表现抢眼,1989年,年仅22岁的黎承菊已是镇办企业土家织锦工艺厂的副厂长,并得到了土家织锦大师叶玉翠的亲授。
土家织锦大师叶玉翠 | 图源:我是龙山
叶玉翠有土家织锦“活化石”之称,被誉为土家族的“美神”,之前提到的赠予布什夫妇的国礼——“双阳雀花织锦袋”,正是出自她手。
“叶师傅那时在龙山县织锦厂工作,她下乡到我们厂指导工作时,就由我和另一个姑娘负责照顾她,因为她那时年纪也挺大了。也是缘分吧,她教了我不少东西。”
昔日年轻的学徒如今也已成为土家织锦大师。2012年,黎承菊被评为土家族织锦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作品屡屡获奖。
黎承菊作品“锦西兰•土家族纯手工织锦系列”
其创作的《裙子》获第二届中国民族工艺美术“神工•百花奖”金奖;《织锦服饰两件套》获第二届湖南省工艺美术博览会上荣获铜奖;“锦西兰•土家族纯手工织锦系列”获2019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银奖……
黎承菊的“野心”不止于自己织锦技艺的完善,她还希望能有更多人织锦。
黎承菊还记得一个叫黎红莲的烟厂临时工,生活很贫困,黎承菊就手把手地把织锦技艺传授给了对方,让她拥有了生活的手艺。
黎承菊指导织锦培训班学员
那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了,但黎承菊一直记得。这么多年下来,自己织锦的路越走越宽,黎承菊也越来越相信:织锦不仅事关土家族文化的传承,这项技能还可以帮人“脱贫”。
于是,黎承菊在2011年成立了土家织锦技艺传习所,除了生产、销售土家织锦外,还负责土家织锦技术的传习、培训服务,当年就解决城乡就业女工30多人。
忙碌的工人们
第二年,传习所改制为公司——承菊土家织锦有限公司,但下岗女工、困难户依然是黎承菊招收员工的主要对象,“近8年来,帮助脱贫的家庭有十几户吧。”
2019年初,湘西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又在黎承菊创立的公司挂牌。
土家织锦服饰 | 图源:湖南日报社
据黎承菊介绍,贫困户或者找不到工作的人都可以在他们公司免费学习——
黎承菊发现,这几年愿意学土家织锦的年轻人渐渐多了起来,“这几年,国家对‘非遗’的保护和支持力度比以前大了很多,总算有一些年轻人愿意学了,像早几年,都没有年轻人愿意学,都是出去打工的。”
在去年龙山县举办的职业技能竞赛中,黎承菊团体获“时装技术——土家织锦”项目一等奖
当然,在黎承菊看来,织锦的年轻人还是太少,“比以前多了,但还是太少,这里织锦的大部分都在40多岁以上。”
捐赠人寄语
期望自己提供的展品给青少年......
希望青少年朋友能更多了解中国各地的民族文化。
——黎承菊
对世界技能博物馆的寄语是......
希望世界技能博物馆这个“窗口”,能把我们的民族文化传播得更广。祝世界技能博物馆办得红红火火!
——黎承菊
来源:世界技能博物馆微信
编辑:琦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