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山医院举办神经调控与精准康复学习班

神经调控康复医疗技术作为现代康复医学的一大驱动力,正逐步改变脑卒中、脑外伤、帕金森病等神经系统疾病患者的康复路径。为促进神经调控康复前沿技术的临床规范化和推广应用,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举办国家级继续教育项目“神经调控与精准康复”学习班。

神经调控不仅是技术,更是一场诊疗思维的革命。但如何将其有效整合进常规康复流程、实现个体化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依旧是临床工作中面临的关键挑战。本次国家级教育项目学习班以此为切入点,聚焦“精准评估—靶向干预—疗效验证”全流程,通过一系列培训课程提升专业人员对神经调控技术的理解与应用能力,进一步推动精准康复体系建设。

脑机接口:从信号解码到功能重塑

学习班在华山医院12楼报告厅开课。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主任白玉龙教授致辞并作首场报告。他指出精准康复的核心在于构建“评估—定位—干预—验证”的闭环体系。他系统阐释了脑机接口在运动、言语、感觉及认知障碍康复中的多维度应用,“脑机接口不仅是技术工具,更是重新连接大脑与功能的重要桥梁”。华山医院神经外科路俊锋副主任医师则聚焦汉语作为声调语言这一独特方向,详细介绍了神经外科在汉语声调感知及声调产生神经机制方面的系列原创发现,为发展符合汉语特点的脑机接口系统提供了理论依据与编码基础,也为神经系统疾病所致言语语言障碍康复提出了新方向。

康复医学科白玉龙教授作开班致辞和讲座

多技术协同:构建多模态干预体系

面对神经功能障碍的复杂性,单一技术往往难以实现突破,需要多技术协同。

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朱玉连教授将超声技术引入脑卒中康复,系统阐述了超声波治疗仪的工作机制,介绍其通过机械、温热与理化效应可实现的多种康复效果。朱教授表示治疗需要依据患者的个体情况,选择相应的超声频率与模式,并强调“超声处方的灵活应用”。临床中必须严格掌握超声波治疗的参数与适应症,以实现超声技术在神经系统康复中的精准化、安全化治疗。

华山医院手外科沈云东教授从外科治疗的角度,系统介绍了颈七移位术联合高选择性肌支切断术在痉挛性偏瘫患者上肢功能重建中的协同作用。他介绍道,对于合并严重手内肌痉挛甚至畸形的患者,颈七神经移位可重建中枢对远端肢体的控制,而高选择性肌支切断则能降低痉挛肌肉的异常张力,二者结合从“功能重建”与“张力调节”两个层面协同改善上肢运动能力。

康复医学科朱玉连教授讲座

手外科沈云东教授讲座

神经影像:从解剖定位到功能连接的精准解析

精准康复离不开影像技术的支撑,精准的康复评定是实现精准治疗的基石。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带头人吴毅教授带来“脑卒中影像学读片与神经功能精准定位的临床应用”的讲座,深入解析了临床精准定位的诊断要点。吴教授强调,“每个患者都需要一套‘量身定制’的康复策略”,读片的关键不仅在于识别病灶,更在于明确功能损伤区、解析功能障碍的根源问题,从而指导康复实践。这一理念也正是“吴毅神经调控与康复工匠创新工作室”所遵循的临床路径。为进一步深化理论知识的临床应用,吴教授现场分享了五个典型的临床案例,生动讲述了从影像精准定位到康复治疗方案制定的完整过程。

技术实操:从参数设定到数据采集的系统讲解

为了让学员能够学以致用,课程在最后一天聚焦于实践操作演示和练习。重点展示了经颅磁刺激仪测定不同生理指标、中枢磁刺激的靶点定位和参数设定、外周磁刺激特制线圈治疗吞咽障碍、周围性面瘫、儿童臂丛神经损伤及eprime任务范式设计和脑电、功能性近红外脑成像数据采集和简要分析等,参会学员表示,通过演示和练习获得了宝贵的实践经验,有助于回本单位更好地应用相应技术。

参会学员与授课老师交流

本次学习班不仅系统梳理了神经调控康复技术的知识体系,更通过大量真实案例与实操环节,提升了其在复杂临床场景中制定个体化康复方案的能力。华山医院康复医学科团队也将通过更多神经调控康复诊疗技术培训、提供学习进修机会等方式,推进神经调控康复技术的标准化体系构建和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会成员全体大合照

文丨韦雯雯

审核丨白玉龙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