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个教师节之际,复旦大学召开2025年教师节庆祝大会,会上表彰了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好团队。华山医院运动医学科主任华英汇教授获评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
复旦大学2025年“钟扬式”好老师
华英汇
砺精微之术以救人,致广大之道以育才。作为运动医学科主任、党支部书记,他坚持一线临床工作,完成运动医学相关手术超万例,获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运动康复特聘专家。聚焦探索运动损伤精准防治新方法,创新性提出踝关节运动损伤-小脑调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等前沿成果,培养学生发表论文100余篇。坚守“德育为先,能力为本”理念,注重学生职业精神与科研素养培育,临床带教数千台手术。入选上海市东方英才、上海市优秀人才计划等项目,曾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排名第二)、国之名医、上海市杰出专科医师、复旦大学“十佳”研究生导学团队(提名)、华山医院“十佳”优秀教师等荣誉。
他心目中的“钟扬式”好老师标准
教书育人,潜心为师;
敢为人先,勇于创新;
廉洁自律,品德高尚。
在华英汇教授的办公室里,摆放着医学专著、学术成果,各大国际国内运动赛事保障的“花名牌”,在这些“收获”之间,最常被他提及的却是团队里的那些年轻人。“我也许是一个比较好的外科医生,但我相信学生会比我更优秀。”
这种谦逊和开放的态度,推动华英汇教授带领团队在踝关节不稳定、痛风性关节炎、前交叉韧带修补等多个运动医学领域持续取得国际瞩目的突破。“从临床中来,到临床中去”的理念与路径不仅贯穿他自己的医研生涯,也成为他培养人才的核心方法。
源于喜爱 成于坚持
华英汇教授自己的临床探索之路,源于对关节镜微创技术的热爱,也始于临床中的“不满足”。
2000年左右,踝关节不稳定在国内还被普遍认为是“简单的扭伤”,但发病率、致残率都不容忽视。当时全国几乎没有运动医学医生专攻这个领域,国际上的微创技术也刚刚起步。
“传统的方法,患者术后打石膏,恢复得慢,即使能恢复,也可能无法重返运动。这让我们很困扰,心想能不能有什么更好的方式解决它?”华教授回忆。
带着解决“难题”的决心,华教授连续数年自费前往了美国、欧洲等地拜访知名专家求教。回国后,他与团队一起,结合中国患者的实际情况,发展了针对运动损伤的踝关节镜技术。此后,围绕临床问题,团队开展了一系列深入研究,从影像学到发病机制,从诊断技术到器械改进,团队发表了60多篇sci论文,在踝关节不稳定相关领域做到国际排名第一——这个消息,他还是从英国同行发来的祝贺邮件中得知的。
如今,华教授已完成运动医学相关手术超万例,获聘国家体育总局奥运会运动康复特聘专家,他带领团队创新性提出踝关节运动损伤-小脑调控、痛风性关节炎发病机制等前沿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等荣誉。
近两年,随着学科的发展,团队最明显的感受是“国际患者也增多了”,近期就有美国、日本、巴西的患者慕名而来,不乏专业运动员或运动爱好者。“也是上海城市发展带来的,我们也尽力使自己的技术能够走在国际前沿,跟得上城市发展的需求。”
师生共进 相互成就
华教授特别强调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我们的团队包含医生、物理治疗师、护士、研究生及各领域的合作者等,每个人都是不可或缺的。”
他讲述了一个典型案例,一些没发生过痛风的青少年运动损伤患者在接受手术时,从关节镜里看到了痛风结晶沉淀,这与传统认知有所不同,让我们产生了好奇,这个痛风结晶和运动损伤有关系吗?结晶对关节有什么影响?是否能够更早的诊断甚至预防?
华老师将这个问题交给了当时的年轻学生徐翰林,让他负责进一步探索。“学生起了重要作用,”华教授说,“他们全身心投入,改进了我们最初的研究方案,甚至有些时候,他们发现了新的‘难题’,推动我去找寻找合作者,推动合作继续深入下去。这项研究,我们后来在国际相关领域的重要期刊发表了成果,为后续的研究打开了大门。一些国际研究同行看到我们的成果后很感兴趣,我们组建了多中心的团队。”随着研究深入,团队可以投入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更加系统的回答这个临床问题,逐步揭示软骨损伤促进痛风性关节炎发展机制。
至今,华英汇教授已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10位、硕士研究生4位;在读研究生博士10位、直博5位、硕士3位;博士后3位;多位本科实习生、上海体育学院联合培养研究生、外科基地规培生、骨科基地规培生在团队中进行学习与工作。学生屡获荣获国家级奖学金、留学基金,复旦大学毕业生之星、优秀学生标兵、学术之星等各项荣誉,各类校级表彰超过20人次。去年,徐翰林成功入选了上海市“超级博士后”激励计划获得者,这位笑称自己有点“离谱”的学生说,“创新的时候你不知道它有什么用,可能只是一个理论或一个技术,但是当我们有了足够的技术和理论的积累之后,就有可能反哺到临床,最终解决一个难题、形成一个新的发展。这一点上我跟华老师还是有很像的吧。”
临床科研之外,华教授还鼓励自己的学生积极参加学生会、班委、团学联、社团等学生工作,学生中有华山医院的学生会主席、华山研究生会主席,华山医院人才工程队员,班长等,还有上海市田径冠军、足球季军及多项校运会、联赛金牌,为华山医院输送了一批“六边形人才”,华老师坚信“热爱和好奇心的养成,领导力和团队精神的培养,都是从学生时代开始的”。
医工交叉 创新引领
作为临床医生,华教授深知医工结合的重要性,他也希望培养自己的学生拥有更大的视野。
“我们临床医生优势是我们知道临床的问题是什么,但人的时间精力有限,我们肯定有盲区。工科和基础科学研究者掌握着最先进的技术和设备,而我们正好可以合作,往一个方向发力。”
这种优势互补让团队实现了从技术突破到理论创新的跨越。近年来,他们发现踝关节不稳定不仅与韧带有关,还与中枢神经变化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为治疗提供了全新思路。
如今,华教授将更多精力放在科室与团队的整体发展上。回顾学科历程,他很感谢团队带头人陈世益教授让他看到,在坚持中创新是学科发展的关键。华教授坦言,二十年前的运动医学是一个相对“冷板凳”的领域,并未受到太多重视,但随着全民健身不断普及、人口结构老龄化、疾病谱系变化以及运动医学自身技术的持续突破,运动干预和功能重建逐渐成为疾病预防和健康管理的重要手段,学科在推动全生命周期健康方面正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从运动损伤诊疗,到肌骨系统疾病诊治,再到运动促进健康,社会的发展给学科创造了条件,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既然我们从前辈手里接过棒,就有这个责任把学科继续发展下去。”华老师说,“真正推动学科向前发展的,永远是这些敢想敢做、拥有梦想的年轻人。把他们培养好了,学科才能高质量的发展,最难的那些临床问题可能有可能真正得到解决。”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