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正式公布了2025年度上海市卫健委卫生行业临床研究专项立项名单,我院共有5个项目成功获批!
该专项聚焦卫生健康领域的核心任务,着力解决重大临床问题,重点支持以临床队列建设为研究内容之一的临床研究项目,并优先资助依托已建或在建专病队列库开展的深入研究。
在本次竞争激烈的项目申报中,我院5个项目能够脱颖而出,充分体现了我院在临床科研方面的扎实基础和创新能力。医院将持续加强临床研究的全链条管理服务,助力科研成果转化,为推动医院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上项目介绍
项目负责人:樊健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骨科副主任、创伤骨科主任。长期从事创伤骨科临床工作,在髋臼骨盆骨折、复杂四肢及关节周围骨折、老年骨质疏松性骨折、骨髓炎、骨不连及周围神经损伤等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先后主持各级各类课题16项;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论著22篇、中华系列15篇;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2项。第一完成人获上海医学科技奖三等奖1项、上海市优秀发明选拔赛银铜奖各1项及上海市星光计划三等奖及入围奖各1项。
获批项目名称:
桡骨远端骨折背侧骨折块内固定策略---基于桡骨远端骨折专病的多中心、双向性队列研究。
该项目基于桡骨远端骨折背侧骨折块何时需要内固定、采用何种内固定等临床治疗困惑和争议,通过桡骨远端骨折专病的多中心、 双向性队列研究,建立桡骨远端骨折背侧骨折块内固定的科学策略。该课题首次建立桡骨远端骨折背侧骨折块内固定介入和方式选择等策略的量化依据;明确背侧骨折块移位因素及与内固定策略相对应的平片影像学特征;创新使用背侧骨折块热图、双平面动态成像技术及腕关节镜的综合功能评估模式等。
青年项目介绍
项目负责人:陈帅
消化内科医学博士,博士后。
获批项目名称:
基于人工智能构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纤维化评估和风险预测模型。
该项目通过收集来自全国多中心队列研究的慢乙肝患者的临床和病理数据,图像采用resnet-50模型进行特征提取,同时结合临床数据特征,构建多模态数据融合模型,评估不同纤维化阶段的病情进展及并发症风险,最终开发一套基于多模态数据融合的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病情评估和并发症风险预测模型,帮助临床医生进行个性化诊疗决策,提升患者的疾病管理效果,推动人工智能在肝病领域的应用,并为精准医疗的实现提供新的技术支持,促进相关成果的临床转化。
项目负责人:李荣青
医学硕士,神经外科主管护师
获批项目名称:
基于动态症状模型的脑膜瘤患者开颅术后远期症状群纵向变化轨迹:一项前瞻性队列研究。
该项目聚焦脑肿瘤患者开展前瞻性队列调研,动态剖析脑肿瘤患者术后远期症状群的纵向变化轨迹、异质性和交互机制,突破当前多集中于横断面研究的局限性,明确脑肿瘤患者开颅术后远期症状群与生活质量的动态变化规律,为早期识别脑肿瘤复发和症状干预提供作用靶点,以期实现脑肿瘤患者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理。
项目负责人:钱军
心血管内科医学博士,哈佛大学医学院博士后。
获批项目名称:
基于冠脉cta深度学习建立急性心肌梗死预测模型。
该项目基于同济医院1400余例心梗数据库,经过严格筛选后预计纳入200例ami患者与100例对照病例,通过标准化预处理影像、深度卷积神经网络提取斑块及血流动力学特征,并结合放射组学指标优化模型性能。模型将在独立前瞻性队列中验证临床效能。该研究有望突破传统人工分析局限,构建快速、智能的ami风险评估工具,实现高危患者的早期筛查与精准干预,提升诊疗效率并降低不良事件风险。
项目负责人:朱怡清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医学博士。
获批项目名称:
高频重复经颅磁刺激通过调节初级运动皮层可塑性治疗难治性咳嗽的疗效研究。
该项目创新性提出采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作用于初级运动皮层(m1),通过调节gaba能调控大脑皮层可塑性,以降低咳嗽敏感性。研究采用随机单盲安慰剂对照设计,通过咳嗽评分、辣椒素咳嗽阈值及tms-emg皮层兴奋性检测,评估高频rtms干预疗效与安全性。该项目有望为难治性咳嗽提供一种非侵入性的非药物治疗手段,为患者提供替代选择,弥补现有治疗手段的不足,并推动神经调控技术在呼吸系统疾病中的应用。
图文|临床研究中心
编辑|张鹰妮
责任编辑|谢壮丽
上观号作者: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