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载温情守候,“孤独热线”不孤独

在黄浦,有一条已开通17年的“孤独热线”,专门为老年人提供心理慰藉。这条始于2008年的热线,源于黄浦区首个专为老年人设立的心理服务点——“心悦夕阳”服务指导站。自成立以来,“心悦夕阳”已在10个街道设立分站,这条热线从未中断,也从不“孤独”,成为许多社区老人心灵的依靠。

从左到右分别是许茂华、王卫和朱妹妹

一群老年心理志愿者

“孤独热线”的心理督导介绍,瑞金二路街道老年人口比例较高,因此特别重视老龄化服务。在发现独居老人亟需心理支持后,街道通过培训组建起一支老年志愿者服务队,通过邻里互助的形式关爱身边老人。目前,热线服务的300位孤老中,200名为独居老人,68名身患残疾,32名来自失独家庭。

与其他心理热线不同,“孤独热线”并不被动等待来电,而是主动致电问候孤老。每周,志愿者会花费一两个半天,给自己对接的15位老人逐一打电话。久而久之,志愿者甚至无需自报家门,老人一听声音便知是谁。

目前,瑞金二路街道有20名“孤独热线”志愿者,服务300位独居老人,平均每人结对15位。团队人员虽有流动,但始终保持活力。如今这支队伍共15人,最大年龄85岁,最小70岁,平均77岁。除77岁的朱福海外,其余均为女性。

从线上慰藉到线下服务

85岁的朱妹妹是全区首批志愿者,也是年龄最大的一位。她结对的陈阿婆今年96岁,身体硬朗,爱好打麻将。有一次,陈阿婆误以为邻居偷了她的衣服,在走廊敲盆抱怨,经楼组长反映至居委会后,她觉得丢了面子,连续几天闷闷不乐。朱妹妹每天上门陪她打麻将、聊天,最终化解了她的心结。为表达感谢,陈阿婆亲手为朱妹妹缝制了一个背垫。

77岁的朱福海是团队中唯一的男性志愿者。他结对的一位老人因房屋大修生活不便,每次通话都向他诉苦。朱福海既耐心宽慰,又积极向居委会反映情况,最终帮助老人解决了问题。

70岁的王卫是团队中的“年轻人”,性格开朗幽默。结对的刘阿婆称他为“开心果”,总来讲笑话逗她开心。另一位结对对象曹阿婆喜欢吃馒头,王卫便骑自行车一次买10个,足够她吃20天。老人需要牙膏、西瓜等,也总是找他帮忙,王卫从不推辞。

78岁的许茂华退休前是教师,她的结对对象徐老伯曾是一名航天工程师。自妻子去世后,徐老伯长期情绪低落。许茂华每次通话前都会查阅航天知识,逐渐与他成为“话友”和诗友。徐老伯常写诗表达对许茂华的感谢。

他们眼里都有光

“孤独热线”的老年志愿者看起来都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外表打理得清清爽爽,衣着舒适得体,最重要的是他们眼里都有光。

他们常说:“老人不能‘躺平’,一松懈就没精神了。”志愿者在助老过程中找到价值感,也提升了自我。心理督导表示,通过志愿服务,老人们不仅学习了心理学知识、沟通技巧,改善了家庭关系,还掌握了手机微信、视频制作等新技能,为社区活动留下珍贵记录。

“用一通通电话连接独居老人,用一句句关怀点亮他们的生活。看似平凡,但比起物质帮助,当代老年人更需精神交流与心理慰藉。只有真正理解老人所想,才能满足他们所需,让其享有有安全感的幸福晚年。”这是许茂华最深的体会。

今年来,“心悦夕阳”心理服务站开展社区心理咨询与精神慰藉服务10140余人次,心理危机个案干预2起;开展社区健康检测咨询宣传活动7次,服务人数360余人次;开展心理咨询讲座9次,参加人数322人次;召开志愿者督导会12次,参加人数175人次。

上观号作者:上海民政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