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挺起了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今天,让我们共同走进那段烽火岁月。”9月3日,“抗战烽火·织就丰碑——致敬抗战中的东华人”主题展在东华大学松江校区开幕,通过讲述一个个鲜活的革命故事,将伟大抗战精神转化为师生可感可知的红色记忆,打造沉浸式红色思政大课堂。
“东华大学曾有这样一位老校长,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贡献了毕生精力。”马克思主义学院青年教师张华明化身讲解员,娓娓讲述老校长温仰春投身革命斗争和红色政权建设,为党培养干部人才的革命故事。温仰春早在任中共中央东南局秘书长时就肩负起干部培训的重任,在物资极度匮乏、战火纷飞的抗战最前线办起了党校。没有教室?草棚就是校舍!没有讲台?土堆也能顶用!没有课桌?膝盖就是支撑!“天当房地当床,糠菜树皮当主粮。”温仰春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深深感染了周围人。
1938年1月,参加南方三年游击战争的陈毅、项英、曾山(前排)、温仰春(后左)、张云逸在南昌合影
展览中还有一位刚刚获颁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的东华人——曾任华东纺织工学院机关总支部书记的许基。1942年冬,日寇对新四军苏北根据地发动残酷扫荡,刚参加革命半年的许基所在的新四军江淮印钞厂被迫随军紧急转移。次年,许基与战友在休整期间遭遇了敌军三面包围,许基所在的第二小队与大部队失联了。经一位政工干部帮助,许基最终越过封锁线艰难归队。她曾说“哪怕在最黑暗的岁月里,团结与希望也能照亮前行之路”。
在东华,像温仰春、许基一样的革命前辈还有很多。放弃优渥生活,毅然奔赴前线的刘洁;14岁参加革命,转战南北的殷毅;在日军扫荡中幸存,继承烈士遗志抗战到底的王玉春……他们在民族最危险的时刻挺身而出,生动诠释了爱国主义精神。八十年过去,抗战的烽火早已消散,但温仰春、许基等东华人留下的精神火种,却在东华校园代代相传。
“这些故事让我对‘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有了更鲜活的认知。我会以他们为榜样,深耕理论、扎根实践,做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的践行者和传播者,不负先烈,不负时代。”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王子晋观展后谈到。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授课教师张华明表示,这些故事不仅是校史的宝贵财富,也是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坚定理想信念的活教材。一代代东华人正以“将小我融入大我”的实际行动,延续着这份家国担当。
记者:刘芮孜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张小小
审核:周样波 李于伯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