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编者按
数字法院建设是司法领域实现全面数字赋能、全程预警监测、保障适法统一、提升司法质效的一场重塑性变革。2023年以来,上海法院以场景建设、数字建模为重点,大力推进数字法院建设,开创审判工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上海数字法院》专栏持续关注数字法院建设,讲述我们如何通过数字改革向“数据”要质量、向“技术”要效率、全方位赋能人民法院工作的故事。
一个司法数据推送场景上线仅两月余,
已助力税务机关追缴税款3000余万元。
亮眼的治理成效背后,
隐藏着怎样的数字治理密码?
数字场景是如何为税务稽查
提供精准“坐标”的?
破除数据壁垒,服务税收监管
司法案件中蕴含着大量涉税线索,这些线索如能及时、有效地服务于税收监管,将极大提升税收征管效能,更好地服务治理大局。
以前,法官在办案中发现涉税线索,主要依靠个案线下移送。这种方式存在效率不高、挖掘不深、覆盖面窄等问题,司法数据资源难以系统化、规模化地转变为治理效能。“数据壁垒”成为制约司法服务税收监管的现实瓶颈。如何高效、精准地将司法数据中的涉税线索转化为税务机关可用的监管资源,成为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图片源自网络
数字法院建设为打破数据壁垒、唤醒“沉睡”数据提供了强大支撑。海量的司法数据是一座富矿,通过科学的建模、推送和服务,能够为税务机关精准监管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在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指导和支持下,近期,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静安区人民法院)与税务机关进行了对接,税务机关对利用司法数据进行税收监管表达了高度认可,涉税收征管司法数据推送场景建设也正式启动。
深化协同机制,提升治理效能
2024年,依托涉企高管通过诉讼取得收入未主动申报纳税相关场景的建设,静安区人民法院与税务机关建立起长效协作机制。
2025年3月中旬,税务机关再次向静安区人民法院提出职务侵占案件漏税线索需求。
图片源自网络
税务机关的积极回应和认可让参与场景的建设者们倍感欣慰。进一步唤醒海量司法数据资源,现实需求迫切且意义深远。考虑到获取精准的漏税线索,需要通过科学建模精准定位案件。静安区人民法院在与税务机关加强涉税法规、征管口径、行业风险特征等方面信息共享的同时,就职务侵占犯罪行为进行了类型化分析,发现涉案公司员工多以虚开票据、虚构费用、截留收入等手段侵占公司财产,进而导致公司在税收征管中申报的税前成本虚高、税前收入不实。该类行为更加隐蔽,不易被察觉。
经过多轮研发,静安区人民法院申报建设了“职务侵占案件漏税线索信息共享与协同治理”场景,通过数字建模筛查出虚构费用、虚开票据等虚高成本线索、截留收入等未实报收入线索,再推送给税务部门进行精准核查。
2025年6月中旬,一通来自上海市税务机关工作人员的电话,带来了好消息,“根据静安区人民法院推送的线索,税务机关两个月累计追缴税款及滞纳金3000余万元。”
目前,该场景已在全市法院推广核验,为后续在上海市大数据中心上线做准备。
深化场景运用,拓展数治格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税收征管改革的意见》明确要求“深入推进精确执法、精细服务、精准监管、精诚共治,大幅提高税法遵从度和社会满意度”“持续深化拓展税收共治格局”。
上海法院将持续优化与税务机关的“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深化涉税数据挖掘、应用,强化线索闭环管理与反馈,努力提升数据推送精度,协力做好涉税法治宣传,不断推动司法数据服务从“线索推送”向“风险预警”“趋势研判”“效果评估”延伸,促进协同治理从事后向事中风险共防、事前趋势预判深化。
实效才是场景持久的生命力,深化“数助治理”场景建设任重道远。未来,上海法院将聚焦更多重点、新型领域,构建更多“好用、管用”的“数助治理”模型,以“数治”提升“法治”的精准度和效率,以“法治”保障“数治”的规范性和公正性。
本期作者
郇鑫
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审判监督庭(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法官助理
来源丨上海市静安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审判管理办公室、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
文字:郇鑫
责任编辑:姜叶萌、邱楚扬、周易培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
上观号作者:浦江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