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时节,也是一年中阳气外浮耗散最大的季节,加上吃冷饮、吹空调等习惯易导致内寒,补阳气就显得十分重要。如何顺应自然规律补充阳气,减少疾病风险,来看看长宁医生的建议。
“夏日天气炎热,人体出汗多,身体的阳气也随着汗液向外扩散,体内阳气就会出现虚耗。”长宁区天山中医医院内科主任赵玉红介绍,再加上很多人在夏季喜欢食用冷饮,这就会导致人体体内温度比冬天低,形成“外热内寒”的特殊状态,“这就可能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从表浅的风寒感冒,到深层的脾胃虚寒,表现为畏寒乏力、食欲减退、腹胀腹泻等症状。”
夏季补阳气的方法有哪些?赵玉红也给出了建议。
食疗
通过摄入温热性质的食物如生姜、大枣、桂圆等来补充阳气。这些食物具有温补身体的作用,有助于提高机体免疫力,改善夏季易出现的疲劳、食欲不振等症状。
生姜性温散寒,可驱体内湿气;韭菜温补肝肾,促进气血运行;羊肉少量食用可温中补虚;核桃补肾助阳,可直接食用或加入粥中;桂圆补心脾、益气血,可煮甜汤或泡水饮用。
地灸
即光脚走在被太阳晒过的路面,可以让脚底数十个反射区与大地亲密接触,排除寒湿,引火下行,调理上热下寒体质。
地灸可以选择上午9点至11点,此时阳气较盛,应选择干燥、平坦、干净的地面,一般每次地灸的时间为20—30分钟。地灸过程中要注意观察身体的反应,如果出现头晕、恶心、心慌等不适症状,应立即停止地灸,并及时就医。同时,地灸后不要立即洗澡,以免寒湿之气侵入体内。
晒背
晒背能补阳,因为后背是督脉和膀胱经的所在。督脉是全身阳气的“发电厂”,晒背的过程就是充电过程。膀胱经主皮肤和最外层的营卫之气,是最容易受风寒侵袭的一条经络。驱寒通常都要从膀胱经开始,它也是最大的太阳经。
晒背可以调理脏腑气血,在短时间内培补阳气,排出体内寒湿,促进身体钙的吸收,增强抵抗力等。晒背时要让阳光直射背部,时间在上午的9点—10点,下午2点—4点为宜。晒背的时间一般在30分钟到一个小时,微微出汗即可。晒背时要把头遮住,戴个帽子或者打伞都可以。但切忌正午时分晒,以免发生中暑。
运动
可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宜的运动方式如散步、太极拳等,每天坚持30分钟左右。适度锻炼有利于促进新陈代谢,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抗病能力,辅助阳气的恢复。但切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这样反而会损耗阳气。
消耗阳气的行为
早上洗澡洗头:这就像给刚起床、阳气还没完全升发的身体 “泼冷水”,会让阳气受损。
空调房露腰腹:寒气会直击神阙穴、肾俞穴,导致丹田能量及肾中元阳泄漏,身体的“核心电力”随之散失。
经常熬夜:子时不睡伤胆气,遏阻少阳之气的正常生发和运行节奏,尤其熬夜吃夜宵,啤酒烧烤耗脾阳。
过食生冷寒凉、肥腻之品:会直接损伤脾胃阳气,而脾胃是后天之本,脾胃阳气受损,全身阳气的运化和升发都会受影响。
盲目“祛湿”:过量喝凉茶、吃薏米,反伤脾胃阳气。
剧烈运动、大汗淋漓:气随汗脱,阳气也会随汗液排出大量消耗。
运动后立刻冲凉:毛孔大开时冷水逼退阳气,易致头痛关节痛。
压力过大、情志不畅: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脏腑功能失调,进而使人体阴阳失衡,阳气运行受阻。
图片来源于网络
撰稿:赵 立、陆 铭(实习)
编辑:毕扬静
责编:颜文彬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
上观号作者: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