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0日,来自全国各地的营员带着对科学的好奇与对名校的向往,齐聚复旦大学,开启为期5天的青少年高校科学营之旅。从初识时的拘谨到相聚后的熟络,从校史中的精神传承到校园里的探索足迹,两日时光里,科学与青春的火花在百年学府中悄然绽放。
让陌生变成同行
7月20日的安全培训暨破冰仪式,是营员们与复旦的第一次“正式对话”。何国川学长细致讲解了安全注意事项与日程安排,如同为这场科学之旅系上“安全带”;带队志愿者们带着青春朝气上台,分享复旦课堂的趣闻、社团活动的多彩,让“大学生活”从抽象变得具体。
破冰前的“糖果介绍法”藏着巧思——每个人拿着糖果,介绍自己的名字与爱好,交换糖果的瞬间,陌生感也随糖纸一同剥开。更令人捧腹的是队伍取名环节:“光草干饭队”“相辉堂答题王者组”……一个个带着复旦印记的滑稽队名,让教室里的笑声此起彼伏。
emoji猜词时的手忙脚乱、物品搜集时的分工协作、复旦知识竞答时的抢答欢呼——三个互动游戏让原本安静的教室彻底沸腾。“原来科学研究需要的团队合作,在这里先练起来了!”一位营员笑着说。这场破冰,不仅让大家认识了彼此,更悄悄埋下了“协作”的种子。
触摸百廿复旦的精神脉络
7月21日上午,校史协会的两场讲座,为营员们打开了复旦的“时光之门”。
校史协会宣传部部长钱苏虹以“校长们的复旦故事”为线索,将百年校史娓娓道来:马相伯先生创办复旦时的执着,李登辉校长奠定校风的远见,再到谢希德校长推动复旦走向国际的魄力……一张张老照片、一段段史料,在她的讲述中变成生动的画面,让营员们读懂“复旦”二字不仅是校名,更是一代代人的精神接力。
校史协会会长俞子彤以“牯岭砚冰・巴蜀舟轻”为题,讲述了抗战时期复旦西迁的往事。有营员在笔记本上写下:“原来‘团结、服务、牺牲’的复旦精神,是在艰难里熬出来的。”
让校园变成“活的课本”
7月21日下午,“新晴满夏”校园定向活动让营员们化身“校园探险家”。拿着线索卡穿梭在林荫道上,复旦的每一处地标都成了“知识点”:营员们在各种妙趣横生的线索引导下,探寻校园角落的故事与风景:在陈望道像追寻信仰的力量,在相辉堂感受历史的厚重,在光草驻足,感受青春的美好……营员们不仅加深了对复旦的了解,更在一次次探索中提升了观察力与团队合作能力。
从破解“校训嵌字诗”到联想“校名由来”的典故,从观察建筑细节到推导方位逻辑,这场定向活动不止是“打卡游戏”。当一组营员靠着分工合作(有人记路线、有人解谜题、有人拍打卡照)率先完成任务时,他们说:“原来解开谜题的不是一个人,是我们一起。”
看见成长的更多可能
7月21日晚的“青春圆桌会”,更像一场“学长学姐聊天室”。5位来自不同学院的优秀学长学姐,带着各自的故事而来,为营员们点亮“成长路标”。
戴俊杰学长以“学在复旦”“玩在复旦”两个主题展开,告诉我们要勇敢追寻并塑造那个充满个性、拥有有趣灵魂的自己;彭顾逸学长回顾了四年的学习与探索旅程,分享了他如何在多元发展中找到了自己心之所向的经验;贾若桐学长从数学的严谨推导引入,告诉我们要主动探索,独立钻研,自我驱动地构建知识体系;刘墨涵学姐以“春服既成,诗意未尽”为主题,生动地诠释了在复旦中文系,学习不仅是知识的获取,更是一场关乎心灵成长、时代感知与生命诗意的春日旅程;欧令之学姐的分享从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的院歌开始,向我们介绍了上医的学科体系,让我们感受到了对生命的敬畏、对健康的承诺以及对科学真理的执着追求。
提问环节里,营员们的问题从“如何平衡学习与社团”到“理科生能选文科选修课吗”,学长学姐们的回答坦诚又实在。“原来大学生活不是只有一种样子。”一位营员在笔记上写下感悟。
来源:上海青少年科技创新服务平台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