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废城市探因、上海文化溯源——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上海)活动开展

根据中国科协和教育部相关工作部署,上海市科协联合港澳台相关科技组织、市教委、有关高校、专业科技社团等,组织开展2025年港澳台大学生暑期实习(上海)活动,为60名港澳台大学生提供沉浸式体验职场和社会的机会,同时精心安排了多场研学参访交流活动。

7月16日,在松江区科协、上海天马再生能源有限公司、松江新城集团的大力支持下,第三场研学参访交流活动如期开展。

“上海作为人口众多,外卖盛行的超大型城市,人们每天留下的生活痕迹,是如何被处理的呢?”带着这个问题,同学们来到此行第一站:天马无废低碳环保产业园。在生活垃圾焚烧厂,大家通过专业的讲解了解到这里每天可以处理几吨垃圾。这些垃圾经过多道程序进行焚烧、净化与降温处理经过七七四九道工序,将绿能发挥到极致。此外,厂区拥有自给自足的供电系统,将能源循环整合,有效解决了垃圾山、空气污染与沼气排放等问题。最终,垃圾变废为宝,转化成不可或缺的电力。而焚烧后留下的灰烬也未被浪费,它们被加工成一块块人行道地砖,铺设在城市的角落。同学们不禁感叹:这不只是解决垃圾的过程,更是赋予废弃物新生命的旅程,让它们为这座城市再度发光发热。来自四面八方的垃圾,在这里走上生命最后一段旅程——不论出处如何,皆朝着同一个目标努力:脱离污泥黄土,垫起人民前行的道路,建立无废城市。

在回答完“上海城市垃圾的终点问题后,同学们紧接着踏上第二站广富林文化遗址,揭开另一个起源问题的篇章:上海从何而来,从何而起?

大家沿着展区扶梯往下走,仿佛穿梭在时间长廊之中,回到数千年前的历史现场听着讲解人员娓娓道来当时的故事,从无到有的过程,让大家走进上海这座城市的历史脉络。四周无墙,人们睡在石床之上;从茅草搭建的居所,到木头建筑的房屋,这一切都是古人一步步试错与积累的结果,才成就了如今人们所享有的便利生活。建筑承载了过去的记忆呈现出各文化的风貌;书画则传递了当代文笔的风情,诉说着当年的故事。站在遗址旁,同学们无不感叹且体会到历史保存的意义与珍贵。

本次科技与人文结合的研学之旅,带领大家向过去学习,也引领大家迈向未来。同学们纷纷表示,他们走过、看过、听过,用文字记录当下的感受,用照片留下足迹。既开拓了眼界,也触动了心灵。希望这些经历变成未来的故事,也变成历史的一部分。

作者:黄铆家(实践大学)

供稿:上海市科普教育展示技术中心(上海市国际科技交流中心)

审核:上海市科协港澳台办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