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明起在95岁上海音乐厅开启

戴上vr设备,化身记者,追随意大利青年alex的时光足迹,就能置身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流光溢彩的南京大戏院(上海音乐厅前身),感受复古繁华;漫步青瓦白墙的江南水榭,体验雅致清幽,抬头就见豫园九曲桥,甚至还能穿越水底世界;站在外滩感受风霜雨雪;每扇窗棂、每张乐谱都暗藏历史彩蛋……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联合上海戏剧学院、科技品牌vivo,

推出的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重磅大作

《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

7月18日至8月31日,

观众可走进这座音乐殿堂,

以数字科技重塑历史肌理注入未来想象。

“95年前上海音乐厅建立的时候,原名南京大戏院,是一个因电影而诞生的剧场,走在技术前沿。如今,当我们又一次站在历史发展的路口时,技术再一次赋予音乐厅一个新的可能。”上海音乐厅总经理方靓这样介绍《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的创作缘由。

在她看来,历史就是上海音乐厅的优势,“但弱势是场地很小,我们一直在思索如果把它‘打开’,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更要在虚拟空间里找到无限可能。”而vr技术给了方靓答案。

在《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中,制作团队基于前沿摄影测量技术,对上海音乐厅建筑进行高精度的三维数字化重建,令上海音乐厅建筑的前世今生转化为了立体记忆。“甚至我们在第一次创作音乐厅门口的场景时还特意请了历史学专家,专家说三层高的音乐厅是当时最高的建筑,为此我们又把原本繁华的场景推翻重做,为的就是尊重历史。”制作团队告诉记者。同时,通过海量高清影像采集,制作团队精准捕捉建筑内外丰富的细节与风貌,生成既保留视觉真实性又适配vr运行的数字化孪生体。

作为全球首个沉浸声vr体验项目,制作团队打造出具有真实空间感的 360° 三维声场。该系统采用 14 路水平环绕声道与 8 路顶部声道组合布局,突破传统音频空间扁平化的局限,呈现更加完整、生动的听觉体验。“你不仅是故事参与者,更是音乐传奇的亲历者。”项目创意团队如此定义《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的体验内核。

在300㎡超大空间内,由南京百音声学技术团队通过实时音源定位系统,使著名琵琶演奏家赵聪创作的琵琶组曲《乐鸣东方》获得了空间化演绎。作品中《为侬词》诉说沪剧与琵琶绘江南柔情;《夜上海》重现外滩风情;《乐鸣东方》奏响上海的时代强音。

体验者佩戴vr设备后,浦东派琵琶的丝竹颤音可精准萦绕于耳畔,恢弘声浪自不同高度倾泻而下,在三维空间内自然交织成“传统—国际—现代”三乐章叙事,使每根听觉神经感知声波位移轨迹。这种声景融合技术显著提升了环境氛围包裹感,体验者能感知声音从任意方位传来。

值得一提的是,每位体验者还将在体验过程中捧着一台特殊相机,可以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街头与卖各种珍奇玩意的小摊小贩等数位npc趣味互动;即时捕捉散落在时空中的工尺谱碎片线索;还能亲手弹奏虚拟乐器,破译声纹密码,在40分钟内推动“中西合璧”的音乐交融。

据悉,今年暑期,上海音乐厅同步开启三大驻场项目,除《寻找秘谱:穿越上海1930》外,音乐厅主厅舞台将于7月17日—31日迎来国风音乐现场“海上生民乐”第六轮演出,沉浸式音乐舞蹈剧场《百鸟朝凤》已在b2音乐立方开启第三轮驻场演出。

三大驻场项目覆盖不同年龄段和文化偏好的群体,让95岁的上海音乐厅从单一“音乐会空间”升级为多元“无边界文化综合体”。方靓表示:“此次‘三驻场’不仅是内容上的革新,更是空间意义上的多维开放,上海音乐厅正从单一演艺空间进化为无边界文化综合体,让每块地砖都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接口。当体验者在vr中走进1930年的南京大戏院,他们激活的既是海派文化融合的历史现场,也是文旅产业破圈的无限可能。”

记者 / 刘艺

编辑 / 孙超慧

图片 / 凯迪拉克·上海音乐厅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黄/浦/进/行/时   

1. 小红书海量流量扶持,来#九江路69号#外滩ftc 成为下一个大v!

2. “艺术+公益+书香”为“城市之心”添温情

join us 

上观号作者:上海黄浦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