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芜湖市中江小学:拥抱人工智能,探索教育4.0时代新路径丨巡访长三角

 “中江小悦,丑小鸭因为长得丑就被其他动物嘲笑,你觉得它们为什么要这样?”

“在我看来,那些动物嘲笑它,多半是因为它们只看外表,不懂得尊重差异,或者只是想找个对象来欺负显得自己厉害吧。”

“哦,这样啊……那你说,如果丑小鸭最后没有变成白天鹅,那些经受的嘲笑和它自己的坚持还有意义吗?”

 “即使没有变成天鹅,它的经历也绝对有意义啊!你看,在那么艰难的处境里,它没有放弃,顽强地生存了下来,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勇气和力量。意义不在于丑小鸭最后变成什么样子,而在于如何面对困境、如何成长。你觉得呢?”

在安徽省芜湖市中江小学的ai智慧“悦”读实践课上,三年级5班的陈汝果正通过与ai助手“中江小悦”的对话,进行深度思考。

语文教师李健对比了传统阅读模式:“初读时学生往往一带而过,容易忽略细节。而‘中江小悦’的陪伴,让学生能随时提问、即时解惑。在把握文本整体内容时,也更能激发他们对中心思想和作者观点的独立思考。”

“新时代的孩子不盲从文本观点,甚至常与作者相左。传统阅读难以实现与作者的‘对话’,而ai智慧阅读场景下,学生能自由提出想法、锻炼思辨能力。”中江小学校长林蓉介绍,自2019年建校至今,学生规模已增至4000余人、班级达85个。“面对如此体量,人工智能在课堂的深度实践成为关键支撑。”

第一教育探访了这所将人工智能基因注入教育血脉的年轻学校——

先“动起来”,再“优起来”

逐步推动ai教育向纵深发展

步入中江小学校园,“悦”字浸润每个角落——教学楼宇分别冠以“悦学楼、悦思楼、悦志楼、悦行楼”之名。林蓉阐释道:“建校之初,学校便确立了‘悦成长、悦成人、悦成才’的办学理念,并规划了‘五味校园悦童年,多元发展悦人生’的初期愿景。如今,在人工智能的深度赋能下,我们正全方位构建以‘悦’为核心的育人生态:以智慧基因重塑‘悦’课程,以数智化场景拓展‘悦’活动,以智能平台支撑‘悦’环境建设,最终为每位学子打造‘悦享智慧童年、悦启创新人生’的成长体验。”

2024年,教育部在全国范围内认定了首批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中江小学作为其中之一,承担起人工智能教育先行试点任务。校长林蓉介绍:“站在新赛道上的中江小学,在已有的软硬件和师资基础上,第一时间出台了《中江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方案》。”

本着先“动起来”,再“优起来”的推进思路,中江小学踏上了人工智能时代教育教学新实践之路。

学校首先建立了整班实验模式,确保智慧课堂常态化应用覆盖全校。常态化实践使师生双方形成了智慧教与智慧学的习惯。在此基础上,学校聚焦深度研究,精选课例进行集大成式的应用融合,形成学校智慧教学的示范性课堂,推动常态实践向纵深发展。

经过多轮学习,林蓉和同事们梳理出人工智能时代学校需要面对的两件大事:一是聚焦人工智能的工具性——教师需率先掌握ai工具,以助力、优化、便捷教学;学生需在引导下运用ai提升学习效能;学校则需革新管理模式,实现ai对管理的提质增效。二是聚焦人工智能的课程性——通过设置包含智能体验、原理理解、功能设计与编程开发等内容的ai特色课程,激发兴趣、播撒创新种子,培养能驾驭乃至创造人工智能的新一代。

从技术融入课堂到育人模式升级

与李白一起吟诗作对,和爱因斯坦共探“黑洞”奥秘,与人工智能之父图灵一起制作机器人……这些以名人形象呈现的数字虚拟人,与学生进行直接对话,满足孩子个性化学习需求,并使得学习体验更加生动丰富。数字虚拟人还能根据学生的反馈和表现,实时调整对话策略,确保教学内容既专业又贴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早在23年秋季学期,作为安徽首个系统推进“大模型”技术应用课后服务试点的城市,芜湖市与科大讯飞等企业携手,启动人工智能“大模型”应用暨课后服务信息化试点项目,“讯飞星火”等人工智能大模型正式走入芜湖小学课堂。

近两年,学校积极拥抱人工智能,创新引入数字人打造“双师”课堂:数字人化身“知识导师”,精准传授专业知识;教师则专注课堂组织、实践引导与情感互动,实时关注学生状态,提供个性化支持。人机协同,优势互补。

“ai的引入,为传统体育课带来了全新变革。”中江小学操场上,佩戴智能运动手环的学生们正挥洒汗水。手环实时监测心率、运动强度等关键数据,并同步至教师平板。体育教师胡玉静介绍:“这让我能随时掌握每节课的运动负荷与学生身体状态,确保锻炼在安全、适宜的环境中进行。”

五(1)班朱羽画同学分享了她的体验:“以前,我只能凭呼吸判断累不累。现在,操场大屏实时显示我的心率,让我更了解身体情况。一旦心率过高,手环就会震动提醒我及时调整。”

在“悦心坊”心理课堂,董瑾老师正引导学生与装有智能设备的毛绒娃娃“智语萌伴”对话,探索内心世界。一旁的心理测评机,则成为学生疏解烦恼、认识优势的“智慧伙伴”。“情绪持续低落”“经常不吃早饭”“经常独来独往”……基于家校社协同关爱平台的大数据分析,学校能精准识别需重点关注的学生行为和情绪及其原因,让心理健康关怀覆盖每个角落。

关键在于将无形的情绪“显性化”。课堂上,ai生成的测评报告正以独特视角帮助学生“看见”自己:“你当前处于‘中水位’,想象自己是一位冲浪者——是一位冲浪者,降低自己的焦虑水平,让它保持在可以提升自己反应能力的位置,而不是耗费能量的位置。经过调整,你也能成为骄傲的‘弄潮儿’。”

从人工智能启蒙到项目化学习的演变

跨越小学6个年级的成长阶梯,学生认知能力差异显著,学校如何破解人工智能应用的普适性难题?副校长黄兆焱介绍了中江小学的答案——因龄施教,分层设计人工智能课程体系。

在2024年已经试点的课程中,1—2年级学生通过趣味活动和简单的实验,认识生活中的人工智能,初步了解ai的概念和应用;3—4年级学生要感知体验人工智能,培养观察能力和探索精神;5—6年级学生则需要通过实践项目和案例分析,提升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

“学校今年同步推出‘科学教育’‘艺术教育’‘阅读素养’等跨学科人工智能融合课程。同时,面向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少年ai工程师’课程,鼓励学生融合编程与ai技术进行科创项目开发。”黄兆焱介绍,学校信息科技教育双轨并行,既扎根基础课表,又有机延伸至课后服务体系。

何彧喆、崔醒润参加机甲大师比赛

“我首先定义了一个结构体,用于存储不同题型的题目信息,包括序号、内容和正确答案。变量n记录题库总量,随后通过for循环引导用户录入所有题目。变量c则设定用户需作答的题目数量……”六年级学生潘飞白与同学融合编程与ai技术开发的“题库自助学习器”,在芜湖市小学生信息素养项目化学习成果评选中脱颖而出,彰显了学校ai科创课程的应用成效。

潘飞白与同学合作编程

今年,中江小学建校之年入学的一年级学生即将完成全部学业。在学校浸润了6年之后,毕业生应具备怎样的信息技术素养?信息科技教师童欣辰认为:“首先,学生将形成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清晰认知,理解信息科技在日常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并洞察其未来发展趋势。这种‘洞察力’将引导他们成为负责任的数字公民,并在未来的时代浪潮中成为积极的参与者。”

从历史文脉中走来,在ai浪潮中坚守

建校6年来,芜湖市中江小学获评“全国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央馆人工智能课程’规模化应用试点校”“安徽省文明校园”“芜湖市首批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示范校”等。学校信息化案例获评教育部“智慧教育优秀案例”。这些成绩,源于学校独特的历史底蕴与现代教育双重驱动基因。

中江小学校名承载着芜湖教育的历史基因——校名溯源自清乾隆年间芜湖“中江书院”的文化根脉,彰显学校对地方教育传统的赓续使命。同时,作为百年名校芜湖一中教育集团的首批成员校,中江小学以“羚羊跃涧”般的开拓姿态,依托集团化办学资源整合优势,快速成长为区域教育新高地。

当ai能解答学生的所有问题,教师还能教给孩子什么?未来的学校是科技展厅还是生命成长共同体?在人类与智能共生的新变革中,学校的思考也在延伸。校长林蓉认为:“作为教育人,我们始终要校准育人方向,坚守育人的初心,秉持开放而不盲从的姿态,既享受技术赋能,又以课程探索为技术的发展叙事,还要带着教育人独有的浪漫情怀和务实精神,让ai成为教育的催化剂,而非稀释剂。”

面向未来,中江小学将继续以开放包容的心态,积极拥抱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浪潮,立足学校实际,探索教育4.0时代技术与教育的共生路径。在人工智能深度赋能的跨学科融合实践中,学校致力于让每一位中江学子不仅能扎实掌握知识,更能锤炼批判性思维、提升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最终成长为适应未来、敢于创新、乐于探索的时代新人。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学校提供(部分由作者拍摄)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