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下肢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
保肢难度大
抢救中发现患者还是“熊猫血”
……
近日,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多学科协作成功救治了一名一度陷入截肢风险的rh阴性血(俗称“熊猫血”)患者。在前后历经3次手术,克服了创面感染风险、罕见血用血、术后康复等多个难关后,这名43岁的患者最终成功保住了双肢。
“慢慢抬起来,对,看看腿部恢复情况……”日前,当记者来到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病房时,骨科中心创伤骨科(北)主任张弛正在为患者做术后检查。
病床上,术后恢复情况良好的周先生情绪稳定,回忆起自己此次的经历,他至今仍感后怕。
原来,今年5月30日,家住本市郊区的周先生在上班途中遭遇严重交通事故,因失血过多,当场就失去了知觉。“当时就觉得人被甩出去了,然后两眼一黑就什么都不知道了,再醒过来时已经躺在重症监护病房里。”
据当天接诊的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创伤骨科值班医生陈健介绍,周先生来院时已陷入昏迷状态,血压70/40毫米汞柱、心率180次/分、血色素60克/升,尽管双侧足跟部经当地医院处理后缠了厚厚的敷料和绷带,但仍出血不止。
“诊断中发现,这位患者全身存在7处粉碎性骨折,分别位于左侧股骨远端、右侧胫骨中下段、右侧腓骨远端等位置,导致严重失血,并出现失血性休克。”陈健回忆道,当时从家属口中了解到,首诊医生初步诊断周先生的双下肢多处严重开放性、粉碎性骨折,保肢难度大,建议截肢手术。但更棘手的是,在术前准备中,患者被检出是罕见的rh阴性血,手术风险极大。在当地医院建议下,患者紧急转诊至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虹口区院区。
“生命是底线,肢体是希望,再困难我们也要尽全力守住!”了解到这一情况后,骨科中心创伤骨科(北)主任张弛当即拍板,为患者进行保肢手术,待其达到重建手术指征后,再进行复位内固定术。
市一治疗团队随即启动高级别应急预案。一边,由医务处和输血科迅速联系虹口区血液管理中心,后者紧急调集,及时将第一批救命血送达。同时,在麻醉科和护理部团队的配合下,连夜为患者实施急诊手术,在对双侧足部创面彻底清创控制预防感染后,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即将离断的左跟骨,并迅速找到出血的大血管予以吻合。
没想到的是,第二天上午,患者情况突变!血色素进一步下降,甚至达到48克/升。危急关头,医务处迅速调动所有力量组织抢救,并和区血液管理中心、市血液中心协同调动血源。陈健医生也彻夜帮助家属联系到远在安徽同为rh阴性血的兄弟姐妹赶来上海献血。在icu和麻醉科团队协助下,张弛团队再次完成左股骨和右胫腓骨外固定支架术,术后患者的血色素逐渐趋于恢复,休克状态逐渐好转。
然而,正当患者挺过休克期,从昏迷状态恢复时,其双下肢创面渗出却逐渐增多,伤口培养报告检出金黄色葡萄球菌。治疗团队立刻联系临床药学科团队,依据精准药敏报告,定制强效抗生素方案,严密调控血药浓度压制感染。骨科团队则为其实施多次创面负压引流手术,使创面感染逐步得到控制。
6月17日,患者终于达到手术指征。张弛团队迎难而上,凭借丰富经验完成了清创、复位、固定等一系列流程,成功重建了两大承重骨,并将术中出血控制至最低程度,为患者恢复行走能力保留了希望。
“谢谢市一医院的医生,不是你们,我的腿就保不住了!”6月26日,在多学科团队的高效协同下,患者周先生终于迎来了出院的日子。“回家后,我会努力配合康复治疗,争取早日恢复,不辜负医生们对我的救治。”
记者:孙洁静
图片:孙洁静、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
编辑:孙洁静
篮球馆、江景滑梯……北外滩新增潮流运动综合空间!
创新文旅商体展联动模式,《酱园弄》票根激活全域消费新体验
“大雨天再也不用‘看海’了!”
准考证别扔!北外滩滨江为中高考生们送福利啦
上观号作者:上海虹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