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余所学校、400多名教师,在闵行这所学校沉浸式学习了一天……

暑假里,教师如何成长?7月2日,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首届“变革力学习节”在集团总校畹町校区举行。此次活动以“创见未来:探索教与学变革新样态”为主题,来自闵实小集团成员校、结对学校的400余名教师齐聚一堂,共同探寻课堂转型与教师专业成长的更多可能。

与一般意义上的“研讨会”不同,这场学习节更像是一场汇聚教师智慧、打破惯性课堂的“教育嘉年华”。

22场聚焦不同学科、年段与专题的变革力工作坊,20余所学校的老师,让原本“隐身”于教室四壁的教学问题与变革愿景被看见、被激活,也被重新定义。

每一场活动,教师们全程都在“坊主”的带领下参与式学习。教师们在协作共研、真实操作、观点交锋中不断刷新课程认知。

工作坊成“试验场”

在闵实小三楼一间名叫“漆艺工坊”的教室内,“英语跨学科‘五维突破’设计营”的教师们正热火朝天地分组头脑风暴。教师们将在这里尝试探究跨学科课程设计中的一个小而重要的维度:问题的发现。

在另一间平时作为学生管弦乐学习的空间内,则神秘地摆着三摞卡片。这些是坊主刘文婷为“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工作坊的教师们精心准备的跨学科设计需要用到的“活动卡”“工具卡”和“合作卡”。

教师们围拢在一起,商量着自己的课程可以设计哪些活动、用到哪些工具支持、应该如何合作,在白板的“教学设计地图”上快速贴上各种可以用到的卡片。

有教师分享时表示,基于“暑期来临,学生向外国友人介绍上海景点”这一任务,可以在“成果产出”阶段运用“自媒体分享”活动卡,“讲好一个故事”“演讲者备忘”工具卡以及“合作棋盘”“完美任务模型”合作卡等。 

在短短两小时的工作坊中,一个个简易的课堂缩影正在形成。这些“智慧的火花”将引领课堂形态从封闭走向开放,在动态中不断优化。

正如活动主持人、闵实小教师发展中心主任李玲玲所说,“在这里,我们不仅关注成果,更重视‘对话过程’,我们希望的是共建一个真实发生、持续生成的学习场域,在协作共创中激活课程生命。”

“真正的课堂创新就是在一次次提问、推翻、重新构想中发生的。”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胡庆芳认为,实现“变革力”的途径包括问题启发、实验探究、跨学科综合运用、项目化学习、情境体验等多种样态,而他很欣喜地看到,这些工作坊中的教师,正在共同促成着这一切的发生。

用机制托起创新

活动当天的22场工作坊覆盖语文、数学、英语、综合实践、德育、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等多个方面,既有学科教学的深度重构,也有跨学科融合的创意拓展;既有教师教法的更新,也有育人系统的整体协同。

“比起看几张方案图纸,更珍贵的是看见老师们真实的犹豫、推演与再设计。”上海市教师教育学院研究员万立荣将这场“工作坊盛会”形容为一种“前所未有”的研讨会模式。她表示,在当前教育背景下,面对新教材、新要求的挑战,不仅是年轻教师,许多老教师同样倍感压力,而这些工作坊,就是最好的学习平台。

事实上,为了准备这场活动,闵行实小公开招募、遴选坊主,并邀请专家,带领工作坊教师团队提前研究课标、挖掘学情、讨论任务设计,开展了三轮培训打磨迭代,且所有工作坊选题均来自于教师们的课堂实践前沿。

一位年轻的坊主说:“让我给教师,甚至可能是比我更加资深的教师培训,一开始我是很慌的。但反复推演后,我发现这不仅可以实现,还给我带来了许多新的启发。”

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原所长、教育现代化研究中心主任杨小微教授就以“学员”的身份参与了上午的“英语思维‘跃升’”工作坊,他激动地表示,这场工作坊实现了他“和教师同上一节课”的心愿,也让他看到了一线教师的无限潜力。尽管一些教师略显青涩稚嫩,但他相信,这些教师一定能够在不断的磨砺中收获快速成长,率先完成从“实践型”教师向“研究型”教师的转变。

学习节不是“秀场”

可贵的是,这样的学习节并不只是一天的“秀场”,而是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持续几年形成的教研文化的一次集中释放。工作坊的形式在闵行实小早已屡见不鲜。

近几年,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在课题研究、课程开发中为教师搭建了许多成长型平台,不断鼓励教师“打破固有思维”,逐步夯实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科研素养。

此外,集团还积极推动教研共同体建设,让成员校与结对校组成固定研修团队,形成跨校的项目组,共同开展跨校区、跨学科的联合项目,让更多年轻教师在共研中找到思路、练就方法。

这次学习节就出现了各个成员校、结对校教师的身影,他们在一次次模拟教学、案例提炼中加速成长,逐渐在互学互鉴中增强了课程领导力,完成了从“个人式探索”向“群体式迭代”的转变。

“今天的学习节,是我们对教师专业成长的一次创新探索,未来我们还会把这种形式延伸到更多校际协作里。”闵行区实验小学党委书记、校长,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理事长何学锋表示。

“‘变革力’是对教育本质的持续叩问,更是将理念转化为‘课桌旁实践’的执着。”何学锋希望,在工作坊收获的策略和方法,能够被教师们带回到自己下一节课的备课桌上,成为新一轮课堂实践的起点。

教育的未来并不在遥不可及的远方,而是在每一次教学实践中悄然生长。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办公室主任、上海市宝山区问题化学习研究所学术领衔人王天蓉认为,“未来教育”是由所有教育者共同“创见”的。王天蓉从“未来学习研究的七大领域”及“未来学习探索的微实践”两个角度出发,为现场教师阐释了她对“未来学习”的趋势洞察与实践启迪。

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林唯也对“变革力”的未来探索提出了三点建议:一是强化“参与式学习”“研究型学习”导向。聚焦真实问题解决,完善并推广“工作坊共创”机制,让教师在设计、试错、迭代中生成实践智慧;二是构建“全域联动”支持系统。依托集团化办学优势,推动校际课程共享和师资流动,打造集团内教师同伴学习的重要场域,挖掘、培养更多领航教师和专家型教师,带动整体师资力量提升;三是深化“未来学习”场景建设。借助学习节等平台,凝聚更多专家学者的力量和一线教师的智慧,促进人工智能、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优秀成果在课堂中扎根。

文字:白羽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曹轶姗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