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的痴呆预测模型:华山医院在国际权威期刊发表最新研究成果

近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放射科张军教授及华山医院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研究员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alzheimer’s & dementia(《阿尔茨海默症与痴呆》,中科院1区,if=13.1)发表了题为“white matter injury, plasma ad and neurodegenerative biomarkers on cognitive decline in community-dwelling older adults: a 10-year longitudinal study(《社区居住老年人脑白质损伤、血浆ad与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对认知衰退的影响:一项为期10年的纵向研究》)”的最新研究成果。

该研究基于社区自然人群长期纵向随访队列,联合mri影像及血浆生物标志物,揭示了脑白质损伤、阿尔茨海默病(ad)相关生物标志物和神经退行性标志物在社区老年人认知衰退和痴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揭示了共病因素对认知衰退的联合作用,为早期干预和预防认识衰退提供了重要依据。


论文发表标题页


随着人口老龄化,认知衰退带来的社会负担逐渐增加。大约5%的社区老年人出现严重的认知衰退,其中60-70%的病例与ad病理机制相关。然而,单纯的ad较为罕见,很大一部分患者同时存在脑白质损伤等其他共病和非特异性病理改变。脑白质损伤是社区老年人常出现的问题,影像上通常表现为mri的脑白质高信号。许多研究表明,脑白质损伤与认知下降存在关联。此外,既往研究发现,血液中的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如神经丝轻链蛋白(nfl),以及ad特异性生物标志物磷酸化tau蛋白217(p-tau217),与脑白质高信号存在潜在的相互作用。然而,在社区老年人群中,脑白质损伤、ad及神经退行性标志物对老年人认知衰退的长期影响及预测作用仍然未知。


该研究基于“上海老年研究队列(shanghai aging study)”中262名基线非痴呆社区居住老年人数据,利用骨架化平均扩散率峰宽(psmd),p-tau217、nfl评估基线时脑白质损伤、ad及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并对受试者进行了最长10年的全套认知功能随访,探讨psmd、p-tau217、nfl在社区老年人认知衰退和新发痴呆中的作用。

研究结果显示psmd高、p-tau217高和nfl高的受试者表现出最快的mmse评分下降(β=-0.30)和最高的痴呆发病率(3.54/100人年)。结合这三种标志物的模型在预测痴呆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预测价值,尤其是在纳入年龄、性别、教育和apoe基因后效能更高(auc=0.93,95% ci=0.86, 0.99)。


基线psmd、p-tau217和nfl对随访期间认知衰退和痴呆的协同影响。


两名受试者认知功能的纵向随访示例


本研究通过影像学及生物标志物等多种因素综合分析,揭示了脑白质损伤、ad及神经退行性生物标志物在认知衰退中的影响及其对痴呆的预测作用,为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提供了依据。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是本文通讯单位,放射科张军教授及神经病学研究所丁玎研究员为共同通讯作者,放射科博士研究生胡绮莉和神经内科博士研究生周孝文为共同第一作者。

文丨放射科 胡绮莉

审核丨放射科 张军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在看”呗


上观号作者: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