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3日,凛冬时节。
登上亚洲最大的水上立交——位于淮安的大运河——淮河入海水道立交,俯瞰脚下,两条水道十字交叉,却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正如城市里的立交桥:
淮安水上立交(资料图) 视觉中国 东西向的淮河入海水道位于地表,正在进行二期工程施工,挖掘机、运输车来往穿梭;
南北向的京杭大运河被水泥渡槽托举在空中,南来北往的2000吨级货船首尾相连,每年这里的船舶通过量约3亿吨,是运河全线最繁忙的河段之一。
江苏省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枢纽工程建设局淮安枢纽建设处主任蒋一波告诉记者,淮河行地,运河经天,来往船只凌空而行,这样的奇观正是水上立交的神奇之处,人们像修桥一样在空中修建了长125米、宽80米的混凝土渡槽,支撑渡槽的是横跨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的15孔涵洞,这些涵洞为东去的淮河水留下了通道,这项工程兼具泄洪、排涝、灌溉、南水北调、发电、航运等综合功能。
船只在空中运河里航行 张莎沙摄 大运河纵贯南北,与其他河流交汇时,往往出现较大的水位差,如果不加控制,一方面运河水会在枯水期流光或在汛期被倒灌,另一方面水位差形成的急流也威胁航运安全。为解决河道交汇问题,2000多年来人们主要采取三种方式:一种是筑起堤坝,船只通过时用人或牛配合绞关硬拖过去;一种是利用船闸控制水位,让船只像爬楼梯一样平稳地穿江过河;最为先进的就是水上立交,它省去了过闸的等待时间,变通行“瓶颈”为通途。
眼前的景象很快就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更加壮观的奇观。在繁忙的淮河入海水道二期施工现场,淮安枢纽项目部副总工程师丁竹青告诉记者:“这里正是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关键节点工程,二期工程预计将原先的15孔涵洞增加至45孔,设计流量由2270立方米每秒提高到7000立方米每秒,相当于把‘两车道’拓宽至‘六车道’,大大提升泄洪能力,船舶在空中运河里航行的距离也将是现在的3倍,那景象更加震撼。”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朱红生摄 在惊叹于“运河之水天上来”的同时,我们也应关注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在中国水利史上里程碑意义。工程西起淮河下游的洪泽湖二河闸,东至盐城市滨海县扁担港,全长162.3公里,总投资约438亿元,是江苏治水史上规模最大、工程量最大,也是投资额最大的一个水利工程。工程建成后,自南宋黄河夺淮的800多年后,淮河将重新以直接入海作为主要通道,洪泽湖防洪标准也将从一百年一遇提升到三百年一遇。
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正在施工 朱红生摄 熟悉运河史的人知道,公元1194年黄河夺淮后,淮河河道就被黄河侵占,失去了独立的入海水道。明清两代为解决黄河、运河、淮河在淮安交汇,尤其是黄河泥沙堵塞漕运运口的难题,兴修的清口水利枢纽集中国古代水利工艺之大成。清末洪泽湖南端的礼坝决口,从此淮河水主要借大运河南下,从扬州三江营入长江,直至今天。新中国成立后,先后修建苏北灌溉总渠、导淮入沂工程、淮河入海水道一期工程等,悬湖洪泽湖再没有发生过一次决堤。随着淮河入海水道二期工程的建设,自古以来“淮水安澜”的梦想,新中国成立后“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雄心壮志,将最大可能成为现实。
淮安水上立交正在建设新的人间奇观,千里长淮与千年运河在此交汇,自然伟力与现代技术交相辉映。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张莎沙 王宏伟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