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陶婷婷 耿挺 姜晓凌
摄影:杨浦东
诱人的产业机遇,巨大的产业蛋糕,谁也不想错失。作为新质生产力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低空经济的前景广阔。它是指以各种民用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经济形态。
2024年初,全国两会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上海积极响应,将低空经济作为未来产业创新高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的低空经济如何展翅高飞?上海两会上,这一话题成为代表委员们的热议焦点。
01
用好资源优势,精准布局产业
台盟上海市委在提案中分析指出,2023年中国低空经济规模已达5060亿元,年增长率为33.8%。预计到2028年,市场规模将达到3.7万亿元,到2035年可能超过6万亿元。但正在崛起的低空经济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出现一哄而上的恶性竞争苗头、产业配套政策、人才储备不足、法律制度不完善等问题。低空经济具有市场规模大、产业链长、应用场景多,发展潜力大等特点,亟需在顶层设计、基础设施完善、应用场景创新、关键技术攻关、产业领域拓展、法律制度体系建设、产业人才培养等方面加大投入。
建议上海发挥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推动低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助力上海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天空之城”。用好浦东综改试验区、自贸试验区、虹桥国际商务区、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等改革开放的试点优势,加强顶层设计,统筹低空经济产业链、产业环节、价值链等,纳入试验区发展大布局,形成上海特色的低空经济发展模式。
发挥上海制造、科创、资金、人才、平台、社会治理等资源优势,立足产业链特点,精准布局核心产业环节,构建支撑低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优势产业和配套领域,形成上海特色的低空经济新质生产力。例如,深化大飞机与低空领域技术资金合作,打造航空器产业发展高地,攻克卡脖子问题;利用大数据平台,推出低空经济审批“一件事”办理,提升营商环境;探索低空航空器适航认定标准体系,争取上升为国家标准,推动国家审定中心落地等。
02
深化金融服务,破解融资问题
陈超代表在提交的议案中指出,在低空经济前景被广泛看好的同时,相当一部分低空经济企业尚未形成发展规模,叠加疫情后航空业仍处于复苏阶段,不少企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压力,有的甚至面临资金流断裂的风险。
如何从金融服务层面满足低空经济发展需求?陈超建议转变思想,构建科学的长效机制,正确认识支持低空经济这一国家战略务实发展的重要性,积极构建敢于贷款、愿意贷款、可以贷款、会贷款的长效机制。有关金融机构牵头,尽快建立针对低空经济的授信尽职免责和容错纠错机制。积极梳理出台相应免职免责管理办法,建立尽职免责清单机制,在贷前尽职调查、贷中审查审批、贷后尽职管理等流程上,明确各环节的责任边界范围,将授信流程涉及的人员纳入尽职免责评价范畴,解决“不敢贷”的问题。
针对低空经济的特点和需求,鼓励扶持低空经济发展的金融产品创新。例如,可以开发应收账款融资、存货融资等动产融资产品,将低空经济前期的研发和积累纳入企业入表的数据资产;根据企业的发展需要和融资需求,定制个性化的金融产品,引导低空经济融资脉络从股权投资为主向“股贷债保”联动的方向发展,满足行业融资需求,与低空经济相关企业构建新型竞合关系。鼓励金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鼓励金融机构深入产业,熟悉行业实际,建议由银行和行业协会、核心企业组建“低空金融工作专班”,精准赋能“专精特新”低空经济企业,辅之以多元化金融工具,保障低空经济国家战略务实落地。
03
形成低空经济立法“上海模式”
民建上海市委指出,上海尚未制定颁布支持低空经济发展的配套法规。尽管2024年7月25日上海市人民政府发布了《上海市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7年)》,但上海仍缺乏促进低空经济的地方性顶层立法。
建议市经信委会同交通委、公安局等部门,研究制定促进低空经济全产业发展的地方性法规,形成低空经济立法“上海模式”。建立低空经济产业发展协调机制和飞行协同管理机制。明确市政府与空中交通管理机构、民用航空管理部门的协同职责,协调解决空域划设、飞行活动监管等重大问题,同时明确市经信、交通、公安等部门“三牵头”,分别牵头产业带动、行业管理、安全监管;明确由市政府统筹本市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和飞行服务管理平台的规划、建设和运营管理,鼓励社会资本依法参与;强调安全底线与风险防范,健全安全监管体系,鼓励通过技术创新、引入保险机制等降低安全风险;支持利用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打造“各扬优势、错位发展、相互促进”的长三角一体化低空经济示范区。
04
聚焦特色
打造全球低空经济创新中心
朱臻委员指出,与国内外先进城市相比,上海的低空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明确差异化发展的路径,避免与其他地区同质化竞争。上海可以聚焦特色产业,打造全球低空经济创新中心:依托上海的人工智能和5g技术优势,推动无人机在智慧物流、城市安防、农业植保等领域的高端应用,形成产业高地。商务航空与空中旅游(直升机/evolt)开发面向商务人士的短途通勤服务,结合黄浦江夜景、崇明岛生态区、上海国家旅游度假区等资源,打造高端空中旅游产品。
不谋而合。民建上海市委也建议上海结合本市空域实际,主攻有人驾驶飞行器尤其是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的研发端,致力于形成长三角低空经济的研发中心。支持头部企业牵头设立低空经济引导基金,积极发挥产业引导基金的撬动作用,鼓励国有资本和社会资本投向低空经济产业;引导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组建低空经济创新联盟,率先研究编制低空飞行器制造、低空运营服务、低空基础设施等领域的技术标准、管理标准、行业应用标准。
05
赋能示范区水乡客厅
把“路”修到低空去
金银淑代表认为,沪苏浙交界线上的示范区水乡客厅,约35平方公里,是两省一市共同打造的体现示范区生态绿色理念的功能样板区。示范区的先行先试,赋能水乡客厅发展的同时,在对低空飞行基础设施建设、低空空域协同管理、低空飞行服务、产业支持、技术创新、安全管理等方面,应通过构建一套完善的法规标准体系和健全的低空产业政策,率先探索跨区域低空经济发展的制度创新,为低空经济产业健康有序发展探路。
金银淑建议,把“路”修到低空去。结合水乡客厅建设,加快编制低空新基建专项规划,构建低空“数字底座”,特别是需要两省一市两区一县一盘棋,统筹推进低空新基建,建立相应的标准、规则体系,着力建设低空基础设施网、低空航路航线网、低空飞行服务网,激活立体空间资源,空中交通与地面交通相结合,催生跨界融合的更多生态。打造水乡客厅三维数字地图,进一步加强协同并探索形成标准化的低空地图体系。
低空场景应用加速打开低空应用是核心,应不断拓宽低空经济跨区域的场景应用空间。在交通、治安、应急、医疗等公共服务领域,拓展公共服务场景应用。通过低空项目将水乡客厅风光与旅游胜地串联,开发低空飞行的旅游项目,拓展多样化、个性化、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加快培育空中游览、热气球等“低空+旅游”“低空+体育”等业态,实现更多人的飞行梦想,让低空经济变得“触手可及”,激发水乡客厅新消费潜力。此外,示范区有着极好的物流经济和产业链优势,通过推动“人-机-物”智能互联,形成“低空+物流”的智联网络,建立与地面物流互补的“低空+物流”配送新模式。
06
建立“15分钟低空应急救援体系”
叶文娣委员提出,上海作为我国第一超大型城市,城市化程度较高,且由于建筑密集,人员集聚,突发情况复杂等,导致安全问题发生的频次和危害极高。
建议加快建立“上海15分钟低空应急救援体系”,做好各类机场、医院、物资储备库等的摸底调查,统筹资源,确保一旦发生突发事件,“低空应急救援”先头部队可以快速到达,实现第一时间救援,从而最大程度减少人员和灾害损失。同时,加快完善相匹配的“应急救援空域保障机制”,提升应对各种公共安全、自然灾害、突发事故能力,让上海低空“119”“120”架设人民应急救援生命线。
建议由上海市应急管理局牵头,搭建“平急转换”应急救援信息平台,汇集我市各级应急系统、医疗机构、航空企业、航空装备及航空专业人员等提升航空应急救援快速响应能力;同时在部分地区先行先试,打造立足上海、辐射长三角的“低空应急救援保障基地”,持续巩固和创新拓展低空应急救援、医疗救护、人员救助、火灾扑灭、警情搜集、医疗救援、海上救助等示范应用场景。
07
以金山先行区助力全市低空经济发展
依托现有海、陆、空域条件,金山区打造了全国第一条超百公里跨省物流航线(金山-嵊泗),可同时开展“海、岸、城、村”等多元化场景飞行,率先在国内建成“海-岸-城”无人机物流运输商业体系等8条航线……作为全国低空经济发展先行区、上海低空经济产业高质量发展重要承载区和主战场,金山区自2018年8月以来,结合自身空域及区位优势,积极推进无人机“一基地、七中心”建设,低空经济实现了无中生有、由小变大,“天空之城”成效初显。
面对目前基建配套有待进一步完善、管理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应用场景有待进一步拓展等困难和瓶颈,金山区期望支持加大功能设施建设力度。加快全市“四张网”的统筹规划,形成市、区联动协同推进,共同在金山区试点推动“四张网”建设,推行成功后可将经验复制到全市,助力全市低空经济产业加快发展。
上海已在临港新片区、金山区等地形成了一些低空经济产业集聚,但从全市范围来看,产业分布仍较为分散,各区之间在产业发展上还存在一定同质竞争,协同效应和规模经济有待进一步提升。建议市级层面进一步明确低空经济产业功能规划,引导各区差异化发展;同时,鉴于金山区已落地企业和适航检测、审定基础,希望市级层面支持低空新型航空器适航审定技术研究和服务中心落地金山区,进一步完善产业生态,加大工业级无人机和evtol研发制造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招引力度,加速相关领域企业向金山区集聚,以点带面达成全上海低空经济产业的腾飞。
来源:上海科技报
上观号作者:上海科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