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专访丨区人大代表胡喜喜:深化农村宅基地治理改革,“ 地尽其用”助力乡村振兴

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为农村村民重要权益之一,盘活利用农村闲置宅基地,不仅对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也为激发乡村发展活力提供有力支撑。伴随农村人口陆续往城镇转移,宅基地改革牵涉利益复杂,新旧问题交织。通过研究松江农村地区宅基地建房现状,区人大代表胡喜喜提出《关于松江区加快完善农村村民住房建设管理相关细则的建议》,建议完善政策扶持,加强安全管理,探索农村宅基地治理新路径。

2025年两会代表委员说——胡喜喜拆条中

“上海郊区建于20世纪70至80年代的房子占比达56.8%,1990年代房屋占比缩减为24.8%,2000年以来,新建房屋占比不到20%。”胡喜喜说。经过深入调研,他发现,农村宅基地建房存在新建不许、翻建太难、修缮过繁等问题,农民合理需求长期无法满足,导致违法搭建、“长高长胖”等问题屡见不鲜。各类土地历史遗留问题交杂,也使农村土地多现“三类问题房屋”,即存量违建房、部分有证房屋及无证房屋。

“一刀切”过于僵硬,“走确权”程序复杂。此类房屋“谁来管,怎么管?”对此,胡喜喜建议,突破现行政策法规框架,通过开展摸排工作,摸清乡镇农村房屋分类问题底数,紧紧围绕“谁能建房”“在哪建房”“怎么建房”等现实难题,分类施策。针对宅基地历史遗留问题,坚持法律与村规民约并举,积极探索依法拆除、无偿收回、有偿退出、有偿使用、综合利用等“破冰”创新模式,完善相关宅基地房屋政策扶持,开辟出一条乡村有效治理“新路径”。

此外,多次实地走访中,胡喜喜注意到,伴随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郊区农村宅基地房屋空置率较高,利用农民自建房从事经营活动且未办理营业执照许可证的问题普遍,潜在多种安全隐患。

对此,胡喜喜建议,常态化开展农村房屋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严格落实经营性自建房安全管理相关规定。各区域健全完善经营性自建房使用安全动态监测网格,根据自建房用途情况及时更新自建房安全专项整治信息平台系统,明确村民自建房具体管理机构以及审批、规划、质量安全等具体责任人员,督促产权人和使用人履行房屋使用安全责任,及时整治安全隐患。

■记者沈思韵 文万涛 陈志昂 王岩生 沈一帆

■文字编辑 周雨薇

■栏目责编 沈莉娜 ■栏目主编 周样波

上观号作者:上海松江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