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家见月能闲坐,何处闻灯不看来?”一座城市的活力,亮起灯看得更清楚。
1月8日,江苏省政府新闻发布会发布《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以下简称《措施》),首次出台关于繁荣夜经济的系统性政策文件。文件提倡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烟火气、江苏味、国际范”的夜经济品牌;鼓励各类商业场所和主体,在适合地点规范开展店外促销和外摆经营活动,适当延长营业时间。
(苏州的博物馆夜游。 视觉江苏供图)
值得关注的是,从2024年12月26日起,多年销售额国内前三的南京德基广场宣布开启“24h”商业新模式。新岁开篇,8日傍晚,记者对接德基工作人员时确认,目前夜间商场开放区域涵盖负一楼及一楼的公区,还将艺术博物馆的部分展厅、二期8楼网红厕所纳入其中,开放时间延至凌晨3 点,为市民和游客提供全新夜游消费体验。
据商务部发布的《城市居民消费习惯调查报告》,我国60%的消费发生在夜间,大型商场每天18时至22时的消费额占比超过全天的50%;旅游人均消费的贡献方面,夜间消费是白天消费的3倍以上。直观展现了夜间经济的磅礴力量。
在此背景下,素有“华东第一商圈”美誉的南京新街口商圈,由一家商场率先开启了24 小时模式,既第一时间呼应到《江苏省繁荣夜经济激发消费活力若干措施》落地,成为南京乃至江苏岁末年初“点亮”城市夜间经济、激发消费潜能的一大亮点;记者同时注意到,在各大社交平台上,网友们点赞同时也直言:这是商场“顶流”自我施压“卷”出了新模式。
这一新模式如何持续引流带来真金白银?如何优化完善,“卷动”商圈潮流?如何由点成链,不断“擦亮”活力都市夜名片?都值得我们进一步观察探讨。
(云南夜市,新华社图片)
夜经济市场巨大,商场24h模式无疑是对消费者多元需求的精准回应。长期以来,传统商场受限于人力、成本、消费习惯等因素,普遍在晚上九十点左右便打烊谢客。这意味着,都市人下班后尤其年轻群体的休闲购物需求难以在商场得到满足。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当下,夜间经济的主力军 “z世代”们追求个性化、潮流化的生活方式,渴望在时刻“在线”的工作之后,到达更多场景、享受多彩夜生活。如今,地铁四通八达的新街口核心商圈由德基试水24h,虽只是部分楼层打破了这种时间上的束缚,但融合了吃喝玩乐多元业态,有助于满足年轻人全天候的消费与社交渴望,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再突出,成为城市夜生活新地标。
对就业与创业的拉动效应,同样值得期待。24h营业,犹如一台强大的就业引擎,有利于创造丰富就业机会。一线服务人员如收银员、导购员、保洁员、安保人员等需求增加,后勤保障部门同样忙碌,仓库管理、物流配送等岗位需加力确保商品供应的及时与顺畅。此外,该模式还间接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就业,餐饮供应商、活动策划公司、广告宣传团队等,都因商场夜间经济的繁荣而拓展业务,吸纳更多人才。
当商场的灯火彻夜长明,城市也被赋予了全新的形象与魅力。记者此前到全国各地采访时注意到,国内一些地区已成功试水商场24h。如:上海南京路步行街、淮海路商圈,汇聚着众多知名商场,以彻夜繁华,向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展示着国际化大都市的时尚与包容;在重庆、湖南长沙,这些都市以夜经济闻名,24h商场不仅是本地居民的夜间休闲胜地,更是外地游客网红打卡点,塑造出独一无二的城市名片,大幅提升城市的知名度与美誉度。
回到南京:一家销售额本身不错的广场再进一步,“打开”24h新模式,在可期待的诸多利好同时,也面临着挑战。
首当其冲是运营成本的增加。夜间人流量相对较小,商品周转速度放缓,部分易损耗商品面临更高的变质、过期风险,同时为确保夜间运营秩序,管理难度加大,间接增加了运营成本,若不能妥善解决,将难以为继。其次是安全保障压力。夜间商场人员相对稀少,在商场的监控死角、偏僻通道等地,都需要商场具备完善的应急处理机制。
如何让24h的商场“灯火”持续点亮,让夜经济持续红火?
首先政府、商家、社会各方需携手共进。除了省级层面《措施》的及时给力,后续还要相关细则“跟上”,加力政策扶持,通过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手段,缓解商场运营成本压力。另一方面,要强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优化夜间交通网络,增加夜间公交、地铁班次,以及在夜间消费集中区域设置临时停车点,方便消费者出行;加强治安巡逻力度,确保夜间消费环境安全无忧,让消费者安心购物、娱乐。
“卷”出潮流,还得引领潮流。“卷”出新意,还需干出新意。
同一商圈的各大商家,要尝试创新协作。带头24h模式的德基,要持续“领衔”,需自我创新不断打造更多消费场景,用新鲜度持续留住夜间客流。
当然,商圈各成员也可尝试联合营销、共享资源,实现互利共赢;引流更多消费者,与周边商户、景点形成联动,打造集购物、餐饮、游览于一体的夜间消费线路,共同做大“夜间经济蛋糕”。
让“深夜”模式带给人们的不是昙花一现的“新意”,而是真实可观的收益、历久弥新的潮流。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倪敏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