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上方“上海社会科学院”关注
今年8月,《剧院魅影》在上海大剧院开启超长巡演,8月—9月演出开票后很快告罄,上座率突破九成。去年的《剧院魅影》中文版全球首演,为期34天,创下总票房4850万元、文创产品销售250万元的佳绩。此次重量级ip的回归,显示出“演艺大世界”在推动全球文化交流合作、深化上海“亚洲演艺之都”建设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自2017年“上海文创50条”提出打造亚洲演艺之都的目标以来,上海便立足“演艺大世界”,以其为演艺产业的辐射“原点”,吸纳新技术、新模式,建设全国乃至世界范围的演艺产业高地。
建立高密度集聚模式
演艺核心区是国际一流演艺街区的标准配置,如英国的伦敦西区、美国纽约的百老汇、韩国的首尔大学路,上海“演艺大世界”的剧场数量、演出场次已达到甚至超过世界知名演艺中心的水平。数据显示,“演艺大世界”区域内共有专业剧场26个,占上海总量的70%以上;经授牌的“演艺新空间”44个,承载了90%以上的上海新空间音乐剧演出,而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专业剧场数量分别为41家和50家。“演艺大世界”汇聚了戏剧(含歌剧、舞剧)、戏曲、音乐剧、音乐会等各个门类的艺术形式,年均演出场次超过2万,远高于百老汇和伦敦西区的1万余场次。
演出剧目方面,“演艺大世界”已经完成从“演艺码头”向“演艺源头”的跨越。“演艺大世界”近年引进了一批海外经典剧目,包括法语原版音乐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以色列原版话剧《多余的人》《哈姆雷特》等,成为上海连接世界艺术的舞台。同时,“演艺大世界”注重本土原创与传统作品的开发,话剧《椅子》、粤剧《南海十三郎》、音乐剧《南墙计划》《传说》等首演首秀的原创作品在这里扎根成长,音乐诗画《江山竞秀》、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诗忆东坡》等传承发展中华文化的新作品引人注目。“演艺大世界”已然成为上海乃至全国演艺产业的核心阵地。异彩纷呈的剧目充分体现了活跃度与多元化,吸引更多观众“为一部戏,奔赴一座城”。
不断延展演艺产业链条
黄浦区文旅局以引进内容企业为核心,对“演艺大世界”给予多层次的政策支持,鼓励演艺产业链向上游延伸,聚焦“演艺+”“+演艺”的发展模式,联动商业、科技、文化、旅游、金融等产业,打造多样化的演艺产业生态。通过不断拓展和优化演艺产业链条,市场繁荣程度不断增加。2020年,招商银行发行首张《剧院魅影》联名卡面的“文旅一卡通”,推出“随心看”“等等券”等服务,整合金融和文旅优质资源,以优惠折扣和智能服务推动文化消费;2024首届上海国际光影节借助《剧院魅影》ip热度,定制全球首辆主题光影奇妙巴士,通过打卡光影地标、剧情解密互动体验、解锁惊喜剧情彩蛋等方式,既让市民和游客进一步体验音乐剧的魅力,又创新了夜间消费场景,将演艺文化从舞台延展到商圈,是商旅文联动的又一成功案例。
探索“上海样本”的引领作用
“演艺大世界”作为亚洲演艺之都建设的主力军,致力于打造演艺产业的“上海样本”,以品牌建设发挥引领和辐射作用。据统计,2023年全国演出的9960场音乐剧中,有近60%的场次在上海。音乐剧人均票房贡献连年攀升,2023年达到2224元,人均观演频次达到4.24场。在内容创作方面,“演艺大世界”立足海派文化和红色文化,打造观众喜闻乐见的本土剧目。如现象级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将上海红色革命主题融入舞蹈表演,2018年登台之后广受好评,已在国内50座城市演出近600场。今年6月,同名舞剧电影作为上海电影节开幕影片在全国热映。
“演艺大世界”在评价体系创新方面同样发挥了引领作用。“演艺大世界”从剧目体系清晰、可评价度较高的音乐剧入手,推出2023年演艺大世界音乐剧风云榜,全方位、多维度地打造高含金量、高认可度、高传播度的音乐剧行业评价体系。未来有望建立从剧目孵化到版权输出的全产业链评价机制,打造演艺产业排名建设标杆,形成全国性示范效应。
(任宛竹,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4年第19—20期
制作审核:院党委宣传部
(院科研成果传播办公室)
责任编辑:凌励
扫码关注
上海社会科学院积极响应中央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号召,以构建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为目标,大力实施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的双轮驱动发展战略,努力成为哲学社会科学创新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坚强阵地,成为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主要平台,成为具有国内外重要影响力的国家高端智库。
上观号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