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新词”看改革|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

推动扩大无还本续贷政策覆盖面,建立支持小微企业融资的协调机制,进一步规范涉企执法监管行为……近期,一系列降本增效的政策举措让人目不暇接。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既是当前稳定经济增长的应急之举,更是夯实实体经济根基的谋远之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决定》提出,“建立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投入机制,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和税费负担”。这是从制造业是立国之本、强国之基的战略高度,对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作出的重要制度安排。

对制造业企业来说,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是提高企业应对风险能力、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举措;对宏观经济而言,合理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也有利于我们有效对冲经济下行压力、增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用价格优势赢得市场青睐,再逐步建立自己的“护城河”,这是国际国内不少制造业厂商的成功策略。当前,我们在很多制造业细分领域仍处于“追赶者”地位,想要在技术和品牌上超过先行厂商仍需长期努力,这尤其需要我们为制造业塑造低成本这个比较优势。

今年的亚布力论坛创新年会上,俞敏洪抛出一个观点:硅谷在创业成本和生活成本上的显著优势,进一步巩固了其全球创新高地地位。其实,这并非一个新观点。企业运行成本低的地方,往往更可能涌现创新成果。地域如此,放在制造业行业里同样适用。道理很简单,低成本更容易为企业和行业留下利润空间,足够的利润更能保障企业创新和转型升级所需的持续投入。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合理降低其综合成本正当其时。一些致力于转型升级的企业,如果经营成本高,不排除会转向“降成本、求生存”的生存优先策略。当市场预期降低,制造业难以从低利润、高成本中“回血”,企业就易缺乏投资新项目、加码新技术的动力和底气,这对正处于升级关键阶段的制造业无疑是个挑战。

历经多年发展,江苏现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这是江苏吸引投资的传统优势。不过,当企业劳动力成本等出现总体上涨时,传统意义上的“低成本制造”有所淡化,甚至与中西部地区和国外一些地区相比,江苏在制造业成本上可能并不占优。与发达经济体相比,国内制造业结构偏重低附加值产品,这导致有限的利润空间、较弱的抗风险能力。从这个角度看,降低制造业综合成本,恰恰是对冲人力等要素成本上涨的有力手段,有利于江苏更好坚守实体经济、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制造业综合成本是制造业投入的总成本,既包括税费缴纳、融资信贷、物流运输、用工、用地、用能等方面的显性成本,也包括法治环境、营商环境等隐性成本。举个例子,对大企业、大项目而言,重资产投资几乎是标配,项目落地时间、快慢等等,可能意味着不同的融资成本。如果涉企业务审批手续复杂、流程繁琐,容易造成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居高不下。因而,在融资、用工、用能、仓储物流等领域打出降低企业成本“组合拳”固然十分重要,但在法治环境、营商环境上下功夫、出“潜绩”,其作用同样不容小觑。

(韩宗峰)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