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西安藤信学校邀请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教育技术学博导,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首席顾问祝智庭,为学校全体师生进行智慧教育模式及人工智能科普讲座。
祝智庭(图:西安藤信学校)
以下内容根据祝智庭讲座内容整理。
这是一张1900年巴黎万国博览会的宣传画,对2000年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大胆进行设想。不得不说,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最难预测。
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说,“世上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数智技术发展之快远超预期。所谓数智技术,通常指的是结合数字化技术和智能化技术的一系列创新工具和系统,包括人工智能、大数据技术、云计算、物联网、区块链技术、ar/vr、机器人技术、边缘计算、5g技术等。
接下来我将从4个方面来介绍生成式人工智能时代的智慧教育。
genai时代智慧教育新发展
人类已经进入与ai协同认知与创造的新时代,智慧教育则是人类与ai协同认知与创造的新范式。
智慧教育的真谛就是通过构建技术融合的生态化学习环境,培植人机协同的数据智慧、教学智慧与文化智慧,本着“精准、个性、优化、协同、思维、创造”的原则,让教师能够施展高成效的教学方法,让学习者能够获得适宜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和美好的发展体验,使其由不能变为可能,由小能变为大能,从而培养具有良好人格品性、较强行动能力、较好思维品质、较深创造潜能的人才,即通过人机协同作用以创变教学过程与促进学习者美好发展的未来教育范式。
教育智慧是智慧教育的基石,它通过数据智慧提供精准的学习分析、通过教学智慧优化教学方法、通过文化智慧塑造教育价值观。这三者的协同作用,构成了智慧教育的完整生态系统。
进入到融智时代,人类智慧生态演化呼唤教育进一步创生出面向未来的“融智”创新范式,并通过新范式的产生和应用来反作用于教育之变。
在智慧教育引领教育数智化转型的融创教育中,数据智慧在数据、信息、经验、理论和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洞察产生两条“路径”:一方面甄别与确定问题,转由实践智慧去构建适宜的行动方案;另一方面则发现机会,转由设计智慧去编织未来形成价值智慧,并以愿景为目标进行逆向设计,不断创新发展模式。创新作为融合创新教育的核心,根本上源于创造力的有效发挥,是创造力的应用和实现。创造力不仅是创新的起点,更是贯穿创新全过程的驱动力,为各类人才提供系统且具融合性的学习内容,将更多普通人才培养成为具有创变思维与跨界融合能力的新质人才。
新质教育是近未来智慧教育的新路向
随着新质生产力逐渐成为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教育领域面临着培养新时代所需新质人才的迫切任务。与普通技能型人才主要从事重复性体力劳动不同,新质人才具有成长心态与高意识学习特质、人机共生思维与ai渗透技能、开拓精神与“破界”能力、创想能力与实践智慧、人文精神与科技合伦行动力、人类共同体思维与跨文化行动力等特质,不仅需要有持续成长的心态、高意识学习的特质、人机协同的能力,还需具备人文精神,能够寻求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平衡,通过开拓精神与破界能力,将创想转化成实践智慧,进而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跨文化合作。
形成新质后备人才的新质素养发展框架,其六大构成要素之间存在着内在逻辑和外在张力。这一框架不仅呈现了中小学生素养的进阶路径和各发展阶段间的逻辑关系,还兼顾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终身学习需求,为素养的持续提升预留了发展空间和接口。
新质人才的培育需要建构一体化的培养范式,包括细化融通培养机制、以素养导向的ai教育培育新质后备人才的基础教育;依托智能学科平台,以“ai+x”微专业塑造新质中坚人才的高等教育;建立数字孪生平台,以产教融合认证培育新质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
融创教育是智慧教育的创新实践范式
数智化转型对于新质教育的最大优势在于,能够在传统教育和智慧教育之间找到一个新的平衡点,既充分利用了现代科技的优势,又保留了传统教育的精华。
数智赋能新质基础教育的融创实践新样态。一是融智课堂,促使教师、genai、学生智能互补,实现知识作品的敏捷生成、理解与验证,促进团队学习与集体思维发展,例如大模型赋能的“融智课堂”、问题化融智课堂等。
二是融技实验室,通过虚实结合的方式,动手与动脑相结合,搭建+共建+创建本真的功能性科技作品、促进创造/创新能力发展,例如基于物联网技术的融技实验室、基于磁共振仪的探真融技实验室等。
三是融合微课程,通过多学科+跨学科的多样性小课程,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并促进破界思维生长。四是融通教育生态,一种数智融合的未来学习空间,能够赋能个人、集体、学校、家庭、社区和校际的互惠互动,促进教育优质公平、终身学习与可持续发展。
智慧素养是协同认知与创造的核心能力
智慧素养是在ai时代,通过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数字能力、情感智能、社会责任、综合应用能力、跨文化能力,以及科技与人文交融等方面的培养,全面提升个体在认知、情感和行为上的综合素质。此素养强调与ai共存的能力,使个体能够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伦理和道德上有依据的决策,增进个人与社会的共同福祉。智慧素养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伦理道德、内心体验与自省、集体心理与情感,以及与ai协同工作的能力,最终塑造出具备高度责任感、创新能力和跨学科素养的智慧型人才。
在智慧素养培育中,情感劳动将成为智慧教师的新技能。通过系统化的情感劳动技能培养,提升教师在智慧教育环境中的综合能力。该体系涵盖情绪识别与理解、情绪调节与管理、同理心与共情、情感表达与沟通、冲突解决与情感修复、情感劳动策略应用、自我反思与情感成长等关键维度,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效管理和调节情感,增强师生互动和课堂氛围。
智慧教育是科学性、技术性、艺术性、人文性的有机统一,其核心价值是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发展体验。教育数字化转型的价值增长来自技术、设计、文化之融创智慧,其持久健康发展有赖于深入研究以发现生态化学习新规律。
文字整理:曹轶姗
图片除注明外,均由ai生成
编辑:谢然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