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政产学研用融合
为长三角农业硅谷注入科创新动能
近年来,崇明以长三角农业硅谷为引领,发挥政策优势,强化资源配置,持续推动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促进乡村全面振兴。一是搭建科创平台。联合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上海海洋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多家科研院校,组建崇明农业科创联盟,共同运行20个科技平台和5个科技服务项目,不断夯实科技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的技术支撑。在此基础上,进一步集聚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等6家科研机构,引进清华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等高校,联动院士、杰青团队共建长三角农业硅谷生态农业研究中心、粳稻研究中心等5个研究中心,持续扩大农业科创“朋友圈”。二是推进科技攻关。滚动实施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导专家团队、技术人员在特色种源、绿色种养、设施与智能装备、合成生物学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研究。以农业科技创新孵化园为阵地,搭建运行专家工作室、专家服务团、农业科技小院等科技项目,一体化提供农业科创资源、产业创新合作交流等服务。三是注重成果转化。加强农业科创项目管理,引导科创团队开展品种创制、降本提质增效、农业双碳等技术研发,推动国内外前沿农业技术在崇明集成应用。加快推进崇明农业种业创新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打通农业科技、资本、市场三要素,抓好科研成果转化运用,尽快实现长三角农业硅谷技术攻关、产品中试、产业化示范等平台功能。
以崇明白山羊为例,长三角农业硅谷引入了专注牛羊等动物繁育技术研发的六骥元支生物科技公司,该公司与崇明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以及崇明白山羊集团万禾基地联合申报了《崇明白山羊快繁技术平台建立及示范》科创项目,在万禾基地合作成立种羊研究中心,建立崇明白山羊基因库,将运用先进的胚胎繁殖技术,3年内预计扩繁优质纯种崇明白山羊1万只左右。
其中,六骥公司作为项目实施者,除了利用自身科研团队技术力量,还联合高校共同推进崇明白山羊繁育技术攻关,构建“跨学科、多平台、立体交叉”的创新研发模式;万禾基地作为项目参与者,结合产业发展短板,与六骥公司开展合作,既解决了自身科研水平不足、白山羊繁殖率较低的问题,又能推动技术成果市场化和产业化,促进崇明白山羊产业高质量发展;区级农业农村部门作为项目保障者,服务企业和基地深度对接,协调满足双方的各类需求,确保科技攻关稳步实施、取得成效。三者构成了紧密的协同创新关系,不断催生长三角农业硅谷发展的新动能,形成示范引领效应。
做强现代设施农业
加快构建农业全产业链发展体系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树立大食物观,发展设施农业,构建多元化食物供给体系。近年来,崇明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发展现代设施农业的决策部署,按照市委、市政府工作要求,紧抓打造长三角农业硅谷的重要契机,加快发展布局现代设施农业,围绕设施设备研发、设施种植、设施养殖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持续发力,不断加大投入力度,努力为上海现代设施农业发展贡献“崇明案例”。一是坚持规划引领,加快打造引领片区。精心编制《崇明区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建设方案》《崇明区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设施农用地专项规划)(2024-2030年)》,以长三角农业硅谷建设为核心,聚焦崇明现代农业园区,科学谋划布局,规划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片区,将围绕高端设施蔬菜、工厂化食用菌种植等领域,积极探索低碳创新、高科技示范的设施农业发展路径,集中打造现代设施农业示范场景,年内将启动2个高水平项目。二是聚焦科技前沿,推动设施装备升级。聚焦种源农业、设施农业等领域,依托农业科创项目“揭榜挂帅”制度,引导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和高校科研力量,支持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研究。主动对接清华大学、市农科院等科研团队,加强设施农业智能控制系统研发,力争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加快培育现代设施农业科技创新型企业。三是夯实设施基础,提高稳产保供能力。持续稳定水稻生产规模,实施优质水稻种源工程,建成启用首个数字化育供秧服务中心,同步启动中东部水稻智能化育秧中心建设,不断增强育秧服务能力。持续推进高标准设施菜田提升改造,布局褐菇等多个工厂化食用菌生产项目,推广应用机械化耕作、自动化灌溉等机械及人工智能装备。加快推动畜禽养殖场升级转型,更新全流程高效生产设备和智能化管理系统,多个标准化羊场、猪场即将建成。加快提升设施水产高效养殖水平,推进崇明生态循环型工厂化水产养殖基地建设,启动黄鳝工厂化繁育基地、鳜鱼工厂化养殖基地、高品质罗氏沼虾设施高效生态养殖等多个设施项目。四是落实综合服务,延伸农业产业链条。推动蔬菜净菜加工、白山羊屠宰、生猪屠宰、葡萄酒加工等农产品加工项目建设,高起点谋划打造农产品集采集配中心,推动仓储冷链物流数字化管理,逐步形成覆盖生产、加工、储藏、运输、销售、服务等全产业链发展模式。持续完善设施农业服务体系,依托崇明农机社会化服务龙头企业,加快构建“1+4”农业生产服务网络(1个总部+1个分中心+3个育秧基地),规划建设多个集恒温仓储、烘干、加工于一体的稻米产业发展枢纽,各片区服务面积将达到10万亩以上。
文:欧阳蕾昵
上观号作者:上海三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