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丨华为“四界”中,为何问界能上位?

7月29日,aito问界第40万辆新车下线暨m9第7万辆新车交付仪式在赛力斯汽车超级工厂举行。历时28个月,aito问界成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品牌中最快实现40万辆车下线的品牌。

赛力斯汽车与华为强调,未来,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合作,对问界品牌车型进行联合定义、联合设计,同时联合品牌营销与品牌塑造,将aito问界打造成为新豪华汽车领先品牌。

在销售和渠道能力建设方面,赛力斯汽车将致力于打造“新豪华渠道品质生态圈”,计划在2027年建设超过600家用户中心。

同日,赛力斯发布公告,拟投资深圳引望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截至目前,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持股引望比例为100%。因研发投入巨大,华为车bu长期亏损。今年上半年,华为车bu终于实现盈利,并且有消息称,上半年收入近百亿元,超过去两年收入总和。

媒体评说

·为何“四界”中,只有问界能上位?

汽车人:华为无意让其余几家品牌和问界形成正面竞争,这是问界在智选车“四界”中地位如此特殊的原因。相比江淮和北汽,奇瑞与华为合作时间长一些,但一路磕磕绊绊,直到今年5月才逐渐理顺。这反映了华为如果拿不到100%的控制权,鸿蒙智行也好,智选车也罢,都没那么能打。原因自然是华为对合作伙伴的支持是有条件的。四个样板间也有“精装”和“简装”之分,想凭借简单投靠就和华为一起飞,恐怕想多了。

伊达车讯:华为之所以如此大力扶持问界,是因为它需要打造一个标杆案例,向其他车企证明与其合作的优势所在:不仅能够提供先进的车机系统和智能驾驶技术,更能显著提升销量。通过问界的成功范例,华为有望在汽车领域复制其在手机行业的“安卓”战略,吸引更多车企加入其阵营,共同打造智能汽车新生态。然而,一旦华为选择退出或减少支持,问界能否凭借自身实力维持竞争优势,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赛力斯吃起华为第二波红利

36kr:赛力斯是华为“造车”后的首家合作车企,也是受益最大的一家车企。华为刚宣布要和赛力斯合作“造车”时,外界是存疑的。一位新人拖着一款旧车,怎么看都不是一副好牌。问界是让华为车bu从巨额亏损到实现盈利的转折。此时,无论是出于资本需求还是企业需求,赛力斯入股引望并不意外。

金融界:赛力斯成为华为最好的“广告牌”。

极客公园:虽然当前大多数车企都热衷于垂直整合模式,但赛力斯的业绩证明,专业分工模式也能取得成功,关键在于打造出让用户感受到差异化的产品。

新浪财经:收编问界、入股引望,赛力斯话事权大增摘下“华为代工厂”标签?

·何以到处都是“华为汽车”?

新京报:亲自下场造车和通过营建生态参与造车、服务造车各有优劣,到底哪条路更好,尚需时间验证。但从目前的时间节点来看,不造车对华为更有利。首先,现在造车市场太卷了,如果亲自下场造车需要面对更大的市场不确定性,需要拿出更多资源血战红海;其次,不造车更符合华为的整体战略。而且,不造车可以使华为团结更多朋友,造车则会为华为吸引更多火力。在此前推广“问界”的过程中,华为应该已经对后者深有体会。“华为不造车”战略如果成功的话,未来市场上虽然没有品牌概念上的“华为汽车”,但又到处是“华为汽车”。当然,这需要华为在“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方面,真正做到“遥遥领先”,

网易:问界车型的高销量,在一定程度上归因于华为较领先的智能驾驶方案。华为必须提高智能驾驶技术的代际差异,才能确保其技术优势。

36kr:作为首家宣布将入股华为新公司的整车企业,长安汽车并不希望与其他整车企业同时加入华为新公司业务,而是与华为合作将平台运行起来,再招纳其他合作伙伴。这与余承东“希望中国更有实力的车厂来共建”的规划有出入。但是,今时不同往日。此前,华为拆分车bu,一度被解读为“止血”、甩掉亏损包袱。伴随着问界销量大涨、华为车bu营收大增,也为华为争取其他车企投资入股增加了更多的谈判筹码。

汽车人:华为在宣传上重点突出了鸿蒙智行,而汽车特有的安全需求、整车质量重心,以及底盘、车架、动力等在互联网造车运动开始后,被有意淡化了。如果刨掉这一层,问界销量非常能打,路线和理想别无二致,即更大的车体空间、更豪华的装备、更科技的体验。但是,如果在安全观上持轻率态度,足以让所有“量大管饱”策略变得华而不实。

上观号作者:上海汽车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