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你是否好奇,马可·波罗为什么要到中国?他在中国留下了哪些足迹?为什么有人会质疑他从未到过中国?
7月5日,“马可·波罗奇迹之旅:探索与求知”数字沉浸互动体验展在上图东馆开幕。此次展览以《马可·波罗行纪》为灵感,主题为“从书中来 到未来去”,以先进的数字技术,创新性地展示探险家马可·波罗的“东方奇迹之旅”。
《马可·波罗行纪》自13世纪末初次亮相以来,已被译为119种语言,传播范围之广。书中描绘了遥远东方的文化、地理和风俗,成为当时欧洲人对东方理想国的想象之源。
“马可·波罗奇迹之旅”不仅是对这段伟大旅程的回顾,更是一次艺术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1500平方米沉浸式体验空间里,展出30多件珍贵图书馆馆藏实物展品,包括百年来《马可·波罗行记》的众多中译本。展览还创新运用了ai、mr、光影等多媒体数字互动装置,独家打造的马可·波罗数字人形象,现场与观众进行实时问答对话,更有混合现实技术(mr)体验,将古代丝路风光、东方运河港口、元代宫殿城池一一呈现眼前,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感受传奇之旅沿途风景的震撼。
此次展览是互联网3.0时代下“出版内容+科技赋能+公共文化空间”合力打造的文化科技融合项目,为未来图书出版、图书馆服务打造了新范式。“从书中来 到未来去”的全新沉浸式阅读体验场景,让每一位读者从视觉、听觉、触觉乃至更多维度感受阅读“新”魅力,并给读者带来丰富思考。
“因为马可·波罗从未在书中提过茶叶、长城、汉字等中国的代表性事物,此外他自称在扬州做过三年官,但是没有史料记载,因此有人质疑,他从未到过中国。”展览讲解员介绍,无论马可·波罗是否夸大其词,但是在东西方文明交流史上,他的著作拥有毋庸置疑的重要意义。为此,展览还向观众展示了一些专业观点,如中国国际文化书院编著的《中西文化交流的先驱:马可·波罗》表示:他的书为西方人对完全是另一个世界的含混、笼统的了解,提供了一线光芒。意大利历史学家罗依果·拉赫维茨认为:“在我看来,即使马克没有亲自到过中国,但他收集到了有关13世纪的各种丰富而翔实的资料,这一事实本身就要比编出《马克·波罗行记》更了不起。”
上海图书馆相关负责人表示,展览体现了在面对大阅读趋势和需求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下,智慧复合型图书馆不仅仅要提供传统纸质阅读需求,更关键的是图书馆要实现以阅读为核心前提下,多元丰富的真正以阅读为核心的公共文化空间。为读者提供多元化、主题化、体验型的大阅读服务。
本次展览由中图云创智能科技(北京)有限公司、上海图书馆联合主办,福建创智联盟数字教育科技有限公司协办,还得到了来自中国图片社、扬州博物馆(马可·波罗纪念馆)以及威尼斯圣马可国家图书馆的支持,并被列入威尼斯纪念马可·波罗官方系列活动之一。
展览将持续至10月7日,展期内,将举办多场主题研学、特别活动等,进一步丰富观众的参观体验。本次展览还是上海图书馆“旅之书 书之旅——马可·波罗逝世700周年主题展览季”的第一场主题展览,在今年11月还将为读者带来第二场“虚实之境:奇迹之书《马可波罗游记》主题文献展”,从文献的角度让观众去认知《马可·波罗游记》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展览时间
2024.07.05—10.07
(周一至周日9:00~19:00)
展览地点
上海图书馆东馆1、2展厅
上观号作者:浦东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