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冲击下,大学何去何从?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高校校长这样说……

人工智能会让大学消亡吗?人工智能会让一些专业教育消亡吗?ai时代,越来越多的创新成果率先出自工业界,大学是否仍然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

7月4日,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在沪开幕。

在“科研范式变革与产业发展”主题论坛上,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针对“ai时代:大学如何站在科技创新的最前沿”展开对话。

在“人工智能与教育”主题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以“‘ai+hi’构建未来高等教育”为主题作报告。

中国顶尖大学的校长们达成共识:人工智能对大学的赋能与重塑,已势不可挡。

ai时代,还需要大学吗?

人工智能已经渗透到大学的方方面面。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透露,近期一项针对上海交大师生的调研显示:

80%的老师都认为,人工智能本身已经成为一个重要的知识领域,并正在形成独特的交叉研究领域;

在工具使用层面,几乎100%的学生尝试使用人工智能辅助资料检索、文档生成等工作;

将近60%的老师尝试使用人工智能改进课堂教学方式……

但丁奎岭认为,当前乃至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人工智能并不是无所不能的。它还不太擅长解决高度抽象、需要灵光乍现的“难”问题。以数学为例,人工智能让复杂的计算不再困难,但新数学概念的抽象、数学定理的发现依然靠人。ai虽已无处不在,但“人之所以为人”的价值也是不可撼动的。学科教育不会因为人工智能的渗透而消亡,大学亦是如此。

大学人才培养的中心位置并不会因为新技术的加入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丁奎岭表示,人工智能会推动大学人才培养的变革,反过来优秀的人才也会推动人工智能更高质量地发展。

高校想要站稳科技创新最前沿,需要把ai和hi(human intelligence,即人的智慧与创造性)有效结合,在办学中更加深刻地认识人工智能、运用人工智能、发展人工智能,迎接ai冲击带来的机遇和挑战。

据悉,上海交大今年新成立的人工智能学院聚焦培育人工智能底层技术的创新引领者。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将于2024年以人工智能(拔尖英才试点班)为招生专业首次进行本科招生。本科阶段符合条件者全部纳入致远工科荣誉计划与国智计划,实行本研贯通培养。

企业比大学跑得快?

国内外高校一直以来都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力军,但进入ai时代后,科创发展日新月异,很多新的成果均来自工业界,生成式人工智能、可再生能源、大模型等,在很多方面,企业跑得比大学快。

在ai的冲击下,大学是否还能作为科技创新的策源地引领行业发展?

“如果树上掉下一颗榴莲,还会有牛顿吗?”复旦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金力风趣地解释了ai之于科学假设的重要性。金力表示,当今科学研究的灵感来源可以分成两类:基于传统范式提出的假设、科学智能驱动的假设。让假设的产生基于数据,高效产生大量假设并辨别其是否靠谱,是对ai的要求。科研人员能挑、会挑,并通过ai大幅提升其判断假设质量的效能,这是科学智能的核心价值。

ai时代,大学要变得更大。去年6月,复旦大学与阿里云、中国电信共同打造了国内高校最大的云上智算平台。金力表示,“如果没有企业的支持,大学就算把钱投下去,也无法建起这个算力平台。高校和企业必须强强合作。”

同济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郑庆华认为,ai时代企业有很大的贡献,在用户需求的敏感性方面走在大学的前列,为高校科技创新提供了方向和目标。但大学依然是这个时代科技创新的策源地,理由有以下三点:

首先,高校具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优势,很多科学研究或科技创新已经很难靠一个学科、一个专业就能解决;

其次,大学的宗旨是创造知识。创新是大学永恒的追求,没有创新大学就没有用武之地;

最后,大学永远充满一批以让科技改变世界、造福人类为使命的年轻人。

大学和企业其实就是一个硬币的两面,相互依赖、赋能、成就,今天如此未来更应如此。郑庆华表示,不仅是高校和企业要合作,大学之间也要相互融合。去年同济大学和复旦大学签订了两项合作关系,让大学变得更“大”,学科内涵更加丰富。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吴枫说,高校尤其是以工科为主的高校必须拥抱企业,吸收来自企业的大量有价值的问题,把企业和高校的双方优势结合起来,学校才有更大的发展。

“从alexnet到sora的dit,学界一直以来都是ai的策源地。”上海科技大学副教务长虞晶怡认为,学术界追求的长期主义对于工业界来说是非常有挑战的。然而,要实现包括ai在内的科学问题的突破则非常需要长期主义。因此大学应保持长期主义的特质,并与时俱进地和工业界紧密合作,坚定做好长期主义的堡垒,成为ai突破的真正策源地。

ai正在改变所有学科?

ai几乎可以与所有学科进行交叉融合。青年科学家们跨越传统的学科界限,迈向一个以问题为中心的大科学时代,这个愿景在ai的支持下有了成为现实的可能。

“如果把一个数学家和一个生物学家放在一起,能不能交叉融合?如果有1%的成功率就了不起。谁能成功呢?是他们共同的学生。既懂数学又懂生物学,学科交叉就做成了。”金力表示,学生培养是学科交叉的核心,不同学科的老师要积极交流讨论,为ai时代学生的成长提供良好的氛围。

金力介绍,复旦大学改变了校园规划的思路,准备把理工科相对集中在一个空间,“电梯越少越好,更有机会相遇,有足够多的小会议室供大家聊天讨论,让学生真正参与到学科交叉中来。”

在郑庆华看来,学校要形成一套有组织的学科交叉融合方案,通过目标和任务驱动,促成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在科教融汇的过程中,解决科学技术难题,培养创新人才。

吴枫认为,“现在的ai技术,并不是瞄着科学,而是瞄着应用,还处在初期阶段。如果ai跟物理、生命、化学、数学相结合,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将比现在看到的影响大得多。”

“ai课程的难点在于教材,很多课程还来不及完成教材编写,替代的新方法就出现了。”虞晶怡坦言,ai的教学范式正在发生巨大的改变,需要通过共同备课、共同授课、共同整合教参,增强非ai专业学生的课程参与度等新方式将课程上得更鲜活。

另据了解,为推动科学智能领域创新发展,第二届世界科学智能大赛启动,设置生命科学、物质科学、地球科学、社会科学、逻辑推理五大赛道,配有高额奖金池,面向全球人才开放,旨在推进科学智能技术创新,挖掘顶尖创新团队,构建科学智能生态,激发科学智能发展新动能。

在7月5日举行的“加速‘人工智能+’构筑新质生产力”论坛上,《人工智能安全作为全球公共产品》研究报告首发。报告由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治理研究中心、清华大学产业发展与环境治理研究中心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超高清视音频制播呈现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起草。研究报告旨在为应对跨国安全威胁、推动安全治理标准的统一与协调、促进人工智能技术的国际合作提供行动指南。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