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部!复旦上医200名专家、博士,开启暑假医疗志愿服务

在甘肃瓜州,一位呕吐伴肌力减退症的女孩病情严重,当地医生束手无策,“博医团”第一时间实施腰穿手术让患者脱离险境;

在贵州麻江,一位视力严重受损的角膜皮样瘤患儿,随时有失明风险,“博医团”开辟绿色通道,将其送往上海完成手术;

在云南永平,“博医团”翻山越岭,到大山深处为一名卧床20年的大叔进行联合会诊,定制康复方案和康复器械……

从东海之滨到雪域高原,从茫茫戈壁到西南边陲,这支名为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博士生医疗服务团的志愿者队伍,已成立30年,足迹遍布全国16个省区市,行程30万余公里,队员们致力于把最优质的医疗服务,带到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去。

30载接力,他们是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如今他们再出发!

7月2日,复旦上医博士生医疗服务团2024年暑期医疗志愿服务出征,自7月4日起,博医团将陆续启程前往江西、河南、云南、贵州、广西、山西、四川、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开展暑期医疗志愿服务。

10支博医团志愿服务队伍代表挥舞队旗

与往年相比,今年的服务线路大大拓展,志愿者人数也大幅增加,共设置10条线路。其中,有江西瑞金、广西百色、福建宁德等革命老区,也有上医“指点江山医疗队”前辈曾经奉献青春的贵州剑河;有复旦长期对口帮扶的云南永平、上海对口支援的新疆喀什,也有“5·12”地震极重灾区四川北川;有乡村振兴的主战场河南兰考、山西阳曲,还有附属医院援建医院所在地海南海口等。

今年,博医团10支队伍分别由中山医院、华山医院、肿瘤医院、妇产科医院、儿科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和华东医院等牵头组织,医院相关领导担任领队,来自全校各附属医院众多科室的专家志愿者、博士生志愿者等超过200人参与。

他们中有连续五次参加博医团志愿服务的老队员,也有第一次参加博医团的“新鲜血液”,队员们根据服务地需求和各医院特色“混编”组队。

博医团为老百姓问诊

此次博医团整装再启程,各条线路的实践任务和服务内容都安排得满满当当,既有大型义诊、便民门诊,还有送医下乡、走村入户,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至最基层,直接送到老百姓的家门口;既有科室会诊、示范查房、病案讨论,也有前沿学术讲座、手术示教培训等,在健康服务的同时助力当地基层医护人员专业能力提升。

与此同时,各支队伍还将根据当地需求和附属医院特色,开展中小学生近视眼筛查、青春期教育、健康咨询科普、民族团结宣讲等活动,有的还将远程医疗点延伸到服务地,更长久地惠及当地群众。

博医团200名师生集结,整装待发

在出征仪式上,即将再次出征的博医团志愿者前辈动情讲述了自己在博医团的故事。

专家志愿者、儿科医院骨科主任王达辉分享了他过去参加志愿服务时记忆犹新的经历。他在贵州省剑河县中医院讲课时,听闻有个14岁的孩子因摔伤导致骨折,家长因医疗费放弃了住院治疗。王达辉主任担忧其骨折处理不当造成残疾,立刻与医院沟通,希望帮孩子进行治疗。王达辉主任和团队通过县教育局联系到家长,并为孩子的治疗费用开展募捐。在博医团的帮助下,骨折的孩子恢复了健康,重新奔跑在校园里。

“博医团不仅是广大基层群众健康的守护者,也是老百姓脱离贫困、迈向小康生活的见证者。”专家志愿者、华山医院骨科主任医师陈飞雁在现场分享了自己过去四次参加博医团基层志愿服务的经历,今年他将第五次出征。

眼耳鼻喉科医院博士研究生陈天慧和中山医院心内科博士研究生韩丞治分别是博医团的学生团长和副团长,他们舍弃设备齐全、凉爽舒适的研究室,选择奔向条件艰苦的中西部山区,将自己的志愿服务的实践经历转化为继续学习的动力和经验,期待自己能够用心感受群众的实际需求,让更多患者重获健康。

博医团的实践服务也是“大思政课”的生动课堂。

专家教授们将讲台从学校和医院搬到市县、乡镇和山区、田间,学生将专业所学运用于第二课堂实践,了解国情社情民情,积极感受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带来的新变化,感悟民族团结进步新成果,并结合当地丰富的红色教育资源开展参访活动,传承红色基因,肩负时代使命。

为了让更多的学生了解博医团行走大山的故事,在这门人生大课、时代大课中坚定理想信念,复旦上医推出原创话剧《行走在大山深处的白衣天使》,组织交流分享会,记录博医团“医”路上的暖心故事。话剧于2022年和2023年在校内连续公演8场,数千名师生观看演出,反响强烈。

如今,博医团的第一批队员们现在都已50多岁了,有的已是各自领域的学科带头人。每年暑假,很多专家依然会回到博医团,带着年轻的博士生上山下乡、送医送药。医务人员和医学生们在做中学、做中教、做中求进步,一代又一代队员们将这份大爱与精神接续传承下去,接力奋斗。

图片由学校提供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上观号作者:第一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