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0”到“1”,突破百年世界难题!泰州这位大学教授荣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交汇点讯 6月24日上午,从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上传出喜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湖南大学教授陈政清主持,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杨国来教授作为第三完成人共同完成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荣膺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杨国来赴京出席大会并领奖,成为泰州首个获此殊荣的科学家。

“我的心情非常激动!”24日上午,手捧获奖证书,杨国来难掩心中的喜悦与自豪,“16年磨一剑!这份荣誉是陈政清院士带领我们这个跨学科科研团队取得的,荣誉属于国家!”杨国来自豪地说,将永磁式电涡流阻尼器成功应用于土木工程抗震减振领域,是他们团队首创,也是中国首创。经过16年不懈努力,中国科研团队研发出与液压油阻尼原理完全不同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电涡流阻尼难以用于大型结构减振的状态,被国内外专家评价为“耗能减震领域的革命性突破”。

研发团队部分成员合影,前排左五为项目主持人陈政清院士,后排右二为杨国来教授。

陈政清院士是工程力学专家,长期从事桥梁等大型结构的工程力学问题研究。此前,土木结构中最常见的阻尼器是液压油阻尼器,可是在使用3年至5年后,往往因机械摩擦而漏油失效,不仅需耗费大量资金维修与更换,也对重大基础设施的安全构成威胁。2008年,陈政清带领团队启动“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研究。科研团队以“十年磨一剑”的坚韧和毅力,研发出与液压油阻尼原理完全不同的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于是有了百年来首次将电涡流阻尼用于大型工程结构减振的颠覆性创新,彻底打破“技术依赖进口”,实现从“0”到“1”的飞跃。

专家认为,本项目突破了传统电涡流阻尼技术的两大制约,又解决了液压油阻尼技术在使用中的各种难题,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其可靠性高、结构简单、服役寿命长、绿色环保,比技术进口至少节省三分之一成本。

据了解,“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研发与应用”项目至今已取得50余项国内外专利,形成了具有独立知识产权的磁阻尼新技术系列减振产品。自2013年实现产业化以来,已成功推广应用于土木、电力、工程机械、国防军工等多个行业的120余项大型工程,遍及全国26省区及摩洛哥、马来西亚等国家。比如,中国第一座跨度超千米的特大桥江阴长江大桥、中国第一高楼上海中心大厦、世界最大跨度钢管混凝土铁路拱桥藏木特大桥、世界最大跨度人行桥张家界大峡谷玻璃人行桥等。

杨国来教授领衔的南京理工大学科研团队合影

杨国来是南京理工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理工大学泰州科技学院院长,长期从事火炮教学与科研工作,承担国家973、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等,曾担任多个系统总师、副总师,获发明专利46项,发表高质量学术论文200余篇,出版专著、教材7部,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二等奖各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

杨国来教授带领的科研团队,与陈政清院士科研团队一道,成功将永磁电涡流阻尼减振缓冲耗能新技术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如今,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殊荣,是对科研团队16年艰辛研发之路的最高褒奖,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杨国来认为,该项目社会经济效益显著,应用前景广阔,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也需要更多科研人才加入,“我们南理工泰州科技学院有多位老师也将加入研发团队,一起为该项目的后续研发贡献力量。”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顾介铸

通讯员 许子健 孙康康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