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喜剧,只有六个演员,在“洗剪吹”的场景下与全场200名观众一起整活,玩起“剧本杀”,开心麻花沉浸式喜剧《疯狂理发店》在南京久演不衰。近日,由于“肉食动物”的加盟愈加火爆,一周六场演出,场场爆满,一票难求。
《疯狂理发店》的成功首先在于其沉浸式的观剧体验,一半是看剧一半是参与,交流互动十分紧密,对年轻人有着强大的吸引力;其次,该剧落地南京时增加了很多地方元素,地名、特产配上方言,拉近了观众与演员的距离,也为演出增添了烟火气息;再者,立足小剧场,在场景营造以及文宣、周边的精心打磨,也体现了其独到用心。
《疯狂理发店》的成功对于小剧场的运营是一个有益启示。近年来,小剧场作为“小而美”“小而精”的文化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例如仅南京市就有小剧场107家,为此文旅部门还特别绘制了国内首个城市小剧场地图,方便市民和游客按图索骥,在散点式、书签化的小剧场生态网络体系中进行city walk。无论是坐落于“金陵第一园”——瞻园、呈现秦淮文化的园林实景演出小剧场,还是依托雨花台、承载雨花英烈革命精神的“红色剧场”雨花剧院,抑或文化地标1913国民小剧场,以及那些散落在城市周边、传承和演绎民俗新风、唱响百姓生活的古戏台,都已成为南京城市文化的展现窗口。把分布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小剧场用好用活,对于刺激文旅消费、打造城市名片都有重要意义。
《疯狂理发店》的成功也为文艺创作带来有益的启示。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抓手,小剧场一头连着艺术创作、文化惠民,一头连着文化产业、文旅消费。但目前很多小剧场演出照搬传统大舞台的脚本,缺乏新意,也无法激发观众的共鸣,所以往往演出三五场便难以为继;而年轻人比较欢迎的脱口秀、漫才等,质量有时又参差不齐。要改变这一状况,就必须重视对小剧场演出剧目艺术性和文化价值的深度挖掘,鼓励文艺工作者创作出既有思想性、艺术性,又能本土化,并且为市民和游客喜闻乐见的优质原创剧目。
江苏是一片文艺的沃土,拥有的小剧场数量在全国也名列前茅。各地小剧场“好戏”轮番上演,成为撬动文旅消费的新“杠杆”。实现小剧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各地还须活化利用商业综合体、老旧厂房、历史建筑、旅游景区等区域特色资源,创新空间设计,打造更有特色的“精神食堂”;其次,充分挖掘地方文化资源,吸收域外艺术精华,并且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烹制好自己的文化“特色菜”;另外,还可以设立激励机制,鼓励艺术团体、非遗机构与剧场方的深度捆绑,精心打磨自己的爆款“招牌菜”。小剧场虽小,也能撬动大市场,在助力文旅消费的同时,更可以让城市魅力更加丰富多彩,让城市生活更加活力四射。
(胡波)
上观号作者:交汇点